今年54岁的陈刚,是四川远鸿小角楼酒业灌装车间主任、“劳模创新室”负责人。参加工作30余年来,他一直扎根在车间,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创造性工作,多次领衔技术攻关,创新破瓶颈,先后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创办“劳模创新室”,为公司跨越发展做了坚实的技术储备。
改良流水线,提高工作效率
2007年,步入不惑之年的陈刚任小角楼酒业灌装车间的主任。此时正是中国白酒产业十年黄金期的高速发展时期,四川小角楼酒业也快速扩张。订单多、销量大,灌装车间的工人们加班加点,但因灌装流水线落后,效率低下、灌装质量不稳定,常常不能按时交货,多次遭遇客户的指责,工人们也怨声载道。
面对困境,陈刚一有空就蹲在生产线前琢磨,这个环节该怎么优化、那个环节能如何改良……他带领车间技工们技术攻关,利用生产淡季,经过3个月的努力,根据车间地势,因势利导改良了灌装生产线,劳动强度降下来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出货及时,公司不再因此丢失订单。更难能可贵的是,灌装质量更加稳定、更加精确,深受客户好评。当年四川小角楼酒业产能大增、销量大涨,陈刚功不可没。2008年5月,陈刚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坚守老阵地,再创工作辉煌
2012年,公司改制,国企四川小角楼酒业被民营企业收购,重组为四川远鸿小角楼酒业。职工的身份也由国企员工全员转换为民企雇员,这让在小角楼酒业工作了近30年、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陈刚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陷入深深的苦闷中。
当时,成都一家有名的酒业企业向陈刚伸出了橄榄枝,工资翻倍,高薪邀请他去担任车间主任。但是面对公司领导的信任,为了工友们的出路,陈刚决定留下来,同工友们一同奋斗。
市场风云变幻莫测。2013年,刚刚重组成功的四川远鸿小角楼酒业遭遇酒类市场的风云突变,价格大跨、同行中竞争惨烈,同时公司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关系到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生死存亡。紧要关头,作为公司资深的技术骨干,陈刚再次领衔公司技改,引进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生产线。面对公司产品品种丰富、瓶型多的实际,陈刚与生产线供货厂方工程师联合技术攻关,成功建成了满足多品种、多瓶型灌装的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线,降低劳动成本近40%,增强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刚刚重组的四川远鸿小角楼酒业集团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2014年5月,陈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组建工作室,储备技术力量
站稳脚跟的四川远鸿小角楼酒业,着眼适应中国白酒下一个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围绕大巴山区域空气富氧、土壤富硒、水质富锶的森林生态酿酒条件,精心打造占地1000亩、产能2.3万吨的原生态白酒园区,配套建设优质原料基地,塑造小角楼“森林美酒”品牌新形象。
随着白酒园区的日渐投产,公司的技术短板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成为腾飞的“拦路虎”。面对公司的困境,2018年初,陈刚领衔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啃“硬骨头”,攻关破解白酒酿造生产及勾调中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公司发展准备技术储备。
陈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有成员40余人,骨干成员10人。成员中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的优秀大学生,也有来自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酿造、勾调、尝评、检测和车间管理人员。以鼓励倡导爱岗敬业、发明创造、推进创新实践为宗旨,陈刚在工作室里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促进年轻人的成长,培养出一批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工作扎实、创新意识强的酿造、勾调、尝评和检测等复合型人才。同时,组建以专业技术过硬人员为重点的技术攻关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为公司发展储备技术。
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平台,公司各方精英骨干、技术能手,带着他们在生产工作中遭遇到的难题、困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联合攻关、共同提高。以技术攻关为核心,陈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先后研制出众多科研成果,并在实际生产中得以运用,解决了诸多白酒生产和勾调、酿造和检验中的难题,多项攻关成果先后获得省市县级大奖。特别是“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担的基酒酿造技术单粮型向多粮型转变攻关成果,为公司白酒产业园区基酒基地的即将投入使用准备了深厚的技术储备。
陈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推进技术成果的生产化、市场化的转换,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公司主导产品有33大系列200余个品种,销售网络覆盖全国400对个区域市场,年销售收入7.8亿元,2019年7月成功获得“四川省十朵小金花白酒企业”荣誉称号。陈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也多次获得企业技术创新奖,并为企业获得“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巴中市第四批院士(专家)工作站”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