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平昌县林业局 > 规划计划

平昌县“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1-03-25 08:38
 来源: 平昌县林业局

目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发展机遇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章 发展目标

第四章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第一节 河流、水库重点廊道绿化造林工程

第二节 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

第三节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第四节 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

第五节 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第五章 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第一节 自然保护地管理

第二节 自然保护地建设

第六章 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

第一节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第二节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

第三节 野生动植物保护

第七章 加强林业支撑保障能力建设

第一节 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节 健全林业防灭火体系

第三节 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

第四节 提升林木种苗质量

第五节 提高林政执法能力建设

第八章 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第一节 做大做强青花椒产业

第二节 持续推进核桃产业提质增效

第三节 建好国家桤木良种基地

第四节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第五节 创新发展森林康养产业

第九章 建立健全林业现代治理制度

第一节 全面推进林长制

第二节 持续推动林权制度改革

第三节 建立林业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

第四节 建立完善生态文化制度

第十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领导

第二节 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三五”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平昌县林业事业取得了新拓展新突破,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林业承担新使命,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县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桤木良种基地”、“全省林业产业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基层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林业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县”、“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青花椒产学研基地”等荣誉,全县林业实现快速发展。

绿色产业发展壮大。结合我县林业实际,提出了运用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四位一体”有机融合的发展思路,花椒、核桃、森林康养、原料林等绿色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是花椒产业飞跃发展。平昌青花椒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青花椒种植面积达35万亩,已投产12万亩,年产鲜椒4.5万吨。建成花椒初加工厂62个,精深加工生产线3条,开发了青花椒油、保鲜花椒、烘干花椒、花椒酱、花椒足浴包、火锅底料等众多产品,产值近2.6亿元。平昌青花椒产业从无到有,再到实现县域全覆盖,已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扶贫产业、惠民产业。二是核桃产业稳步推进。在全县24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74个村发展核桃9.3万亩,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500亩,可最大年出圃嫁接壮苗70万株,基本实现核桃种苗本地化、良种化、基地化。对核桃基地和优质本地核桃大树进行低改,累计完成改造3万亩。三是森林康养产业突破性发展。完成全县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6年以来,我县先后创建3个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7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省级森林康养人家、5个市级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10个县级森林康养基地、9个县级森林康养精品点。森林康养产业蓬勃发展。四是原料林建设稳步推进。依托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项目,在宜林荒山、撂荒土地及道路沿线土地发展桤木4万余亩,收集桤木优质树种资源170份,营建桤木优树收集区289.5亩、桤木良种基地2209.5亩。2016年,平昌桤木良种选育及推广技术研究获巴中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平昌县桤木良种基地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全县森林资源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增长,森林质量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从2014年的48.25%上升到55%,提高6.75%,生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精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16年以来,积极向上级林业部门争取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任务8万亩并精心组织实施。二是稳步实施天保工程。常年管护1.3万亩国有林和47万亩集体公益林,兑现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补偿资金3555.96万元。切实做到了森林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森林生态效益持续向好。三是聚力实施林业贷款项目。全面完成德国政府贷款林业可持续经营项目并接受终期评估,启动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项目,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实现乡土珍稀树种的保护和发展,提高森林景观化、生态化程度,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筑牢筑优生态屏障。四是全力推进九大绿化行动。五年来,累计营造林44万余亩,义务植树720万余株。完成驷马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并通过国家验收,完成干环线公路绿化,逐步实现美丽乡村、山水平昌的美好愿景。

林区环境秩序稳定。林区安定事关社会稳定大局,通过运用多种行政手段,有效化解了林区矛盾,维护了林区秩序稳定。一是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完成林权登记纠错54户,指导流转林地2.8万亩;推广森林保险制度,全县155.7万亩森林实现全面投保,共理赔270余起123.4万元;强化经营主体培育,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214个;完成森林督查,核实整改疑似图斑771个,立案95起,处罚款60余万元;协调完成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等民生工程占用林地的手续办理问题。二是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通过强力开展各类执法专项行动,受理和查办刑事案件78件,查办治安案件31件,查处行政案件372件,收缴木材1600余立方米、活立木18株、野生动物及其制品900余件(只),罚没收入580余万元,为国家、集体、个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三是提升森林防灭火应急能力。开展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落实森林防灭火行政编制2名,设立森林火灾预防控制中心,落实编制5名;编制全县森林防灭火综合治理总体规划,重新组建专业扑火队员160名、防火信息员1883名和村居群众扑火队员2614名,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综合目标考核和党政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防灭火应急预案。五年来未发生重大以上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四是全力防控林业有害生物。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监测预报全覆盖体系。开展松材线虫病植物疫情防控工作,通过病死松树监测普查、疫木除治、建议封锁等措施达到防控目标。实时开展蜀柏毒蛾监测预报工作,在爆发年积极开展飞机防治作业,有效控制了虫情,维护了森林健康和安全。

第二节 存在问题

森林质量亟待提高。我县森林纯林居多,树种结构单一,低产低效林多,公顷森林蓄积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较低。

资源保护压力依然较大。全县非法占用林地行为时有发生,零星盗伐林木屡禁不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压力较大,松材线虫病疫情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林业产业效益亟需提升。花椒、核桃产业发展已初具规范,但是产品加工、品牌培育等市场化经济效益转化成果还不显著,林下种养还未形成规模,森林康养与文旅发展融合度不高,全县林业资源优势还没能很好的转化成经济优势。

第三节 发展机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林业事业高度重视,作出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建立国家公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推进林长制等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为人民种树造福、为子孙后代留下自然遗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生态根基、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贡献等战略目标。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生态良好和美丽中国成为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成为“十四五”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重要导向,加大生态优质产品供给、发展绿色产业成为服务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举措,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强烈。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加强生态系统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科学绿化,严格生态保护,实施重大工程,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畅通内外循环,促进绿色惠民,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根基。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林业发展战略不动摇,突出生态保护首要地位,强化生态空间管控,集约利用林业资源,推动林业生态经济转型升级。

——坚持分类施策、协调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统筹保护与发展、数量与质量、重点与全面、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等关系,因地制宜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坚持科技先行、创新发展。立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聚焦林业发展重大技术和政策瓶颈,整合资源要素,着力关键突破,以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形成林业发展强劲动力。

——坚持社会参与、共享发展。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态的新期盼,创新生态产品,培育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增进生态福祉,引领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美丽家园。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面构建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平昌林业发展格局,基本建立起高质量的林业发展体系。

——生态屏障更加稳固。完成营造林10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湿地修复工程等,森林质量明显提升,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森林覆盖率达到57%,森林蓄积量达到1200万立方米。

——自然保护更加有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面完成,自然保护能力显著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全县自然保护地面积控制在XX公顷。

——绿色产业更加高效。以青花椒、核桃、桤木、林下经济、森林康养为主体的现代林业产业格局基本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县林业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4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到4000元。

——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优质生态产品和林产品更加丰富,生态宣传更加有力有效,生态文化更加多元,共享平台更加健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林业社会文化功能充分彰显。

——支撑保障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持续深化,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人才、金融等资源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

第四章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突出系统治理、集中治理,以重点工程为依托,还欠账、补短板、上台阶,着力实施自然生态修复,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一节 河流、水库重点廊道绿化造林工程

加快沿河护堤护岸林建设。推进通巴河防护林建设,以人工造林为主,多树种配置,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增加森林覆盖,扩大生态容量,构筑护堤护岸屏障,健全河岸生态防护体系,改善岸线生态景观。

推进重要湖库造林绿化。在江家口、牛角坑、友谊、双桥等重要湖库和饮用水源地沿岸,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景观林,维护重要湖库和水源涵养地生态安全。

推进沿河廊道森林质量提升。坚持先急后缓、自然修复和人工促进相结合,采取补植补造、更新改造等措施,对沿河两岸林木生长发育迟滞、系统功能退化、景观破坏严重的防护林,以及生态经果林进行提质增效,改善林相和林分结构,提升林分质量,恢复和增强沿岸自然景观。

第二节 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

贯彻落实国家《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全面保护、突出重点,尊重自然、科学修复,生态为民、保障民生,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确保天然林面积保持稳定、质量持续提高、功能稳步提升。到2025年,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49.47万亩。

加强天然林资源管护。对全县所有天然林实行严格保护,完善天然林管护体系,建立天然林管护网络,加强天然林管护能力建设。

科学修复天然林。建立退化天然林修复制度,强化天然中幼林抚育,开展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

落实天然林保护责任。按照天然林管护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镇”,健全地方政府天然林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实行天然林保护修复绩效管理。

第三节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推进森林抚育。采取优化密度、调整树种组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方式,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加大火灾、病虫害危害林分的修复、改造,促进林木健康生长。通过上层采伐、下层补植乡土树种和珍稀阔叶树种的方式,实施森林抚育10万亩,营造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逐渐提升全县森林质量和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推进低效林改造。实施低效林改造20万亩,因地制宜采取间伐改造、补植补造、调整树种、更替改造等措施,提高森林质量、林地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第四节 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

围绕增加森林蓄积、保障木材安全的目标,以国有企业、国有林场等国有森林经营单位为主体,采取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等方式开展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

集约培育人工林。水热立地条件好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等宜林地,优先使用通过审认定的林木良种、无性系培育的壮苗,定向培育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针阔混交林。

科学改培现有林。采取林冠下造林、补植补造等经营措施,适当将纯林逐步调整为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重点改培立地条件好、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的林分,结构简单且生长已呈现下降的林分,目的树种不明确、林分结构简单、错过抚育经营时机的人工林或利用价值较高的林分。

定向抚育中幼林。对现有林中有培育前途、增产潜力较大的中幼林,采取间伐、修枝、除草割灌、施肥、补植补造等抚育活动,砍劣留优,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发育条件,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提高林分蓄积量,加快林木生长速度,缩短森林培育周期,加快培育以珍稀树种为目的树种的多功能针阔混交林。

第五节 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综合修复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增强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实施驷马河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珍稀动植物保护、生态监测修复等。

第五章 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推动构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形成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根据生态保护优先、协调发展、实事求是、依法依规等原则,调出城镇建成区、永久基本农田、村寨和人口密集区、人工集体商品林等保护价值较低、人为活动频繁区域,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解决多头管理、区域交叉、空间重叠、边界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待国家批复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后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总归、概规编制,并实施相关建设管理工作。

第一节 自然保护地管理

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制定自然保护地边界勘定方案、确认程序和标识系统。运用最新测绘成果,建立自然保护地矢量数据库,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设立界桩和标识牌,勘界立标后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以及其他有必要严格保护的自然保护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

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办法,每个自然保护地作为独立的登记单元,清晰界定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划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的边界,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种类、面积和权属性质,逐步落实自然保护地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代行主体与权利内容,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实行协议管理。

第二节 自然保护地建设

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分区分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建设生态廊道、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和废弃地修复,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其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加强巡护路网、监测监控、应急救灾、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和疫源疫病防控等保护管理设施标准化建设,新建野生动物救助站1个。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促进自然保育、巡护和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配置管理队伍和监测人员的技术装备,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第六章 加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

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林业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严格依法保护和管理。

第一节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强化林地用途管理。实施林地和森林总量管控,严格林地用途管制、林地使用审核审批和使用林地定额制度,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从严控制林地向非林地逆转。建设项目应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使用林地的应当符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合理和节约集约利用林地。严格控制天然林地转为其他用途,除国防建设、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特殊需求外,禁止占用保护重点区域的天然林地。确保到2025年林地保有量达到156.5万亩。

强化林木采伐运输管理。严格凭证采伐和限额采伐,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总量与强度双控制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从严控制自用材采伐天然林,禁止自用材采伐国有林。推行集体人工商品林采伐指标进村入户、“一站式”采伐审批。

创新森林资源监管。强化全县林地“一张图”、公益林数据库、森林资源规划调查成果应用,推进全县森林资源“一张图”建设,实现国家、省、县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一个体系”监测、“一套数”评价。将以遥感技术手段支撑的森林督查工作纳入常态化,结合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技术构建“天上看、地上巡、图上比”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案件发现和执法查处机制。建立违法图斑数据库,实现违法图斑销号制度。夯实地方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责任。

第二节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

明确湿地保护管理目标责任。全面落实《四川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确保湿地资源不减少。实行“责任制”+“清单制”,强化地方政府对湿地保护负总责。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保护成效指标纳入本地区相关目标评价考核。

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体系。按照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划分标准,建立湿地分级体系,分类管理。坚持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明晰国家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事权划分。按照省、市、县湿地保护管理权责,创新湿地保护管理模式。建立湿地用途管控机制,规范湿地用途管理,遏制各种破坏湿地生态行为。

第三节 野生动植物保护

强化就地保护。以自然保护地为基础,以集中连片的天然林区、野生植物天然分布区、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等生态敏感区域为补充,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网络。加强野生重点物种监测,加强极小种群珍稀野生植物科学研究。组织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

第七章 加强林业支撑保障能力建设

加快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夯实发展基础,维护资源安全,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保护生态建设成果。

第一节 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支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人才队伍,支撑林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研究制定林业科技发展规划,推动纳入全县科技工作总体布局。加强林木种苗、森林培育经营、生态保护修复、重大产业发展等领域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桤木、青花椒、核桃等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精准设立推广项目,增强科技推广融合度。利用重大节日活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普活动,引导教育全社会提高生态科学素养。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培养

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林业高质量人才队伍。加强青年骨干人才培养,提升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基层人才培养,提升实用技术和经营能力。统筹林业行业职称、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围绕人才培养、评价、吸引使用、激励等环节,完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第二节 健全林业防灭火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预防体系。完善分级预警模式和响应机制,加强预警平台、森林火险综合监测站建设,在森林火灾高危区、高风险区的重点部位新建视频监控系统。在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建立健全天然林防火监测预警体系。探索使用森林防火雷电监测预警系统、林火卫星监测系统,以及推广护林员定位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预防体系,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管理规范化、工作信息化。

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的扑救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扑救,切实保障林区群众和一线扑火人员生命安全。提高组织指挥、扑火装备专业化水平,提升空中灭火、以水灭火、机械化灭火能力。精心组织,科学指挥,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林草资源和财产损失。规划期内,全县24小时火灾扑灭率达到100%以上。

加强扑火队伍建设。各火险乡镇以及重点林业企业应根据所在区域森林资源状况及森林防火任务需要,建立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和群众扑火队伍。以乡镇(街道办、管委会、管理局)为单位组建专业扑火队,以重点林区乡镇(或片区)为单位组建群众扑火队。到2025年,重点区域镇级行政单位森林草原防火专业队伍配备率不低于80%。

建设防火通道、林火阻隔网络。重点针对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坚持新建与改造相结合,打通林区内部断头路,升级改造集材废弃路和简易路,实现林区与外部道路互联互通。森林资源保护价值高、重要保护目标等部位以及山脚田边地带,建设林火生物阻隔带。

第三节 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以护林员、测报员等为基础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地面网格化日常监测队伍,结合遥感及无人机、物联网等智能监测技术,建立立体化监测网络体系。

加强重大林业疫情防控。一是有效控制松在线虫病疫情蔓延。通过日常监测和专项普查,以病死松树清理为重点,结合媒介昆虫药剂防治、诱捕器诱杀、打孔注药等综合防治措施,推广应用新技术。二是有效管控蜀柏毒蛾危害。提前做好监测预报,适时通过飞机防治、灯光诱杀等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做到有虫不成灾。

强化检疫执法。健全林业检疫执法体系,严防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加强检疫除害设施设备建设,完善检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检疫执法、检疫检验、检疫追溯和除害处理水平,推进区域联动检疫执法和协作。

第四节 提升林木种苗质量

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林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根本。坚持市场主导、强化服务、改革创新、严格监管,推进林木种苗生产和管理现代化。

提高良种生产供应能力。加大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适宜困难立地造林的抗逆性树种的良(品)种选育力度, 积极培育(选育)青花椒、核桃等本地优良品种,加强国家桤木良种基地建设,提高林木种子和种苗生产能力。建立种苗质量可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苗行为。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林业种质资源普查,全面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加强对珍稀、濒危、重要乡土乔灌木树种、古树名木、竹类、藤本植物、野生花卉及重要乡土草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

第五节 提高林政执法能力建设

提升林业执法水平。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公开林业行政执法部门权责清单。加强林业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地统一执法机制,在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完善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加强执法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执法队伍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

严格执法监督追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法制工作机构的监督职能。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建立执法检查、重大案件督查等层级监督制度,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严格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分解执法职责,细化执法标准,考核结果作为执法人员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权责统一、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第八章 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加快培育优势生态产业,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林业产业富民惠民成效,助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

第一节 做大做强青花椒产业

坚持围绕助农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目标,以提高青花椒产业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着力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营销,拓市场、强支撑,努力推进平昌青花椒产业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智能化建设,让花椒增产,让椒农增收,不断扩大花椒产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把花椒产业打造为助农增收的第一产业。

一是建优种植基地。基地是产业的基础。各镇(街道办)是产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负有基地管护的督导责任,必须明确辖区内花椒基地的经营主体,督促村集体、花椒专合社、花椒企业、花椒业主、花椒种植户严格按照《平昌青花椒种植技术规程》技术要求,重点围绕修枝整形、药肥施用、病虫害防治、保花固果等关键环节,从提升花椒单株产量入手,强抓花椒基地管护工作,压实基地管护责任,形成可追溯性制度,到2025年,确保全县花椒产业基地面积稳定在35万亩,建成有机花椒认证基地2万亩,花椒亩均产量达到1000斤以上,把平昌青花椒产业基地建成四川省四星级以上的现代农业星级园区。

二是建优加工基地。主要突出立体经营和效益发展,着力延伸花椒产业链,强力推进原料基地和精深加工融合发展,重点抓好花椒精深加工。到2025年全县建成花椒初加工厂220个,实现平昌青花椒产地初加工率达到90%。完善平昌青花椒集中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以平昌青花椒产品精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龙头加工企业,谋划一批发展前景好的重大花椒产业项目,技改一批青花椒生产工艺,推动精深加工差异化发展、集群化发展。到2025年,培育规模以上花椒加工龙头企业2家以上,力争精深加工率达50%以上。

三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依托平昌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川陕苏区革命老区县”的优势,重点抓好土兴镇省级青花椒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的建设,规划建成一批以花椒文化为主体的花椒特色小镇、花椒主题村居等;加大对平昌青花椒历史文化的挖掘力度,指导开展自然生态体验教育活动,讲好平昌青花椒故事;鼓励花椒企业、花椒种植大户建设花椒精品园,发展农家乐餐饮、乡村民俗旅居,不断推进花椒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设格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

第二节 持续推进核桃产业提质增效

稳步推动巩固提升。积极做好现有核桃基地的丰产培育和管护工作,加强笔山镇栀子村、邱家镇三明村、泥龙镇青山村、土兴镇小湖村、响滩镇云盘村、响滩镇南风社区等丰产示范园建设,力争建设一个示范带动一片;在基地集约经营上下功夫,按季节搞好林下套作、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让产业体现效益增强农户发展信心。

有序构建技术体系。持续深化与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合作,收集县内外表现优良的核桃资源进行试验,建立核桃种质资源收集圃和品比试验林,重点研究核桃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探索核桃病虫发生的时间节点和规律,稳步扎实核桃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在核桃生长的各个关键季节,聘请“土专家”加大对乡镇技术员、种植大户及农户等技术培训指导力度,进一步保障核桃种植技术需求。

完善核桃产业加工能力建设。逐步鼓励扶持核桃原产地村、大户、专合社等使用核桃剥壳、清洗、烘干、分级筛选、包装等初加工机械设备,提高干果质量,增加核桃商品化程度,提高林农在加工产业链条初端上获得的收益。

第三节 建好国家桤木良种基地

抓好国家桤木良种基地建设,通过收集、整理、培育平昌县桤木乡土树种,逐步形成选育、试验、推广的良种培育体系,为林业生态工程提供优质良种苗木,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高质量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林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以林业产业基地为载体,积极构建林药、林菌、林茶、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种养模式,让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价值。2025年全县林下经济规模达到20万亩。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拓宽林间种植、养殖类别,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培育龙头,示范带动。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充分发挥种植养殖大户、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以及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建立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旅游等示范基地。通过典型示范,激发、带动广大林农发展林下经济。

第五节 创新发展森林康养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和森林康养业,围绕8个4A级旅游景区和驷马河国家湿地公园、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国省公路沿线,以彩叶树种、花卉植物为重点,打造一批彩林式、花园式、自然公园式生态旅游休闲和森林康养精品基地。创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3个、市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

第九章 建立健全林业现代治理制度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健全以生态保护为主体的林业现代治理制度,推进林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全面推进林长制

推行建立林长制。强化地方党委政府保护森林资源主体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构建党政同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长效机制。分级设立林长。全县设立总林长,由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设立副总林长,由县级负责同志担任,实行分区(片) 负责。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县级以下各级林长。要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特点和自身生态系统完整性,科学确定林长制责任区域。各级林长对责任区域林业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负责,组织领导责任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对相关部门和下一级林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导,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准确界定林长职责,严格落实用途管制,构建资源网格化精细管理机制。分级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建立林长制协作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定期通报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点工作,加强对林长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天上看、地 面查”全覆盖的森林资源监测和督查体系,逐步实现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预判、预警以及防治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立管理机关、监督机构、技术支撑单位高效协调的森林资源督查执法机制,协调联动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建立信息公开制度,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定期公布保护发展情况。实行绩效评价制度,推行林长制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强化评估结果运用。

第二节 持续推动林权制度改革

继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健全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式,规范资源使用,推进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制定林场专用基金收入奖励分配办法。建立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开发利用林场生态资源。建立健全分级监管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加快优质资源培育,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强化编制管理,加强职工培训。统筹政策、科技、资金、项目,创新投入模式。

统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林地资源,拓展经营权能,提高“绿色经济”产值,促进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推行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积极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集体林经营方式。加快培育林业职业经理人。健全县、乡、村三级林权服务和管理网络,加快推进互联网+服务”综合平台建设,规范行政许可办理,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第三节 建立林业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

完善产权制度。推进国有森林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产权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各类资源资产的面积、用途和权属性质。实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明确有偿使用范围和方式,制定使用权转让和出租办法。

第四节 建立完善生态文化制度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建成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林业生态文化建设行动,全面提升林业生态文化发展水平。推进生态文化传承,组织生态文化资源普查,开展原生地、历史文化村镇、古树名木等专项保护行动。推动生态文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一批生态文化示范基地。推进生态文化传播,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重大典型,大力弘扬先进模范人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久久为功的精神,激励更多的力量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生态文明宣教形式,建立重大节日专题宣教制度,开展义务植树节、世界湿地日、野生动植物日等重大节日主题宣传活动,讲好林业故事。发展生态文化教育,丰富生态教育实践形式,加大生态展示馆、植物园建设力度,提升生态教育质量。

第十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抓好规划实施,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

第一节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的规划实施领导机制,统筹指导重大议 题审议、重大政策执行、重大项目推进。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将林业发展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任务和重要抓手。加强林业部门与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农业、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协商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问题。

第二节 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加快形成以平昌县“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为基础、各类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清晰、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的林业发展规划体系。各专项规划要立足实际,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措施,形成对全县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有力支撑。

做好与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对接以及与本地区各专项规划的对接,涉及宏观区域布局和重大项目要符合全县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林业发展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林业投入体系,对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实行财政预算。积极开辟林业融资渠道,改善林业投资和经营环境,广泛吸纳国内外社会各界资金注入到林业生产建设中。进一步完善林业信贷资金扶持政策,加大对林业企业的信贷资金使用力度,鼓励众多林业企业更多更好使用林业信贷资金,促进林业产业稳步发展。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现代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附件:1.平昌县“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指标

2.平昌县“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项目规划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1

森林覆盖率(%)

%

55.05

57

约束性

2

森林保有量(万亩)

万亩

187.2

193.8

约束性

3

林地保有量(万亩)

万亩

155.7

156.5

约束性

4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1120

1150

约束性

5

林业总产值

(亿元)

32

40

预期性

6

创建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

(个)

11

14

预期性

7

创建市级森林人家

(个)

4

8

预期性

8

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

(‰)

0.9

0.9

约束性

9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

(‰)

3

3

约束性

平昌县“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平昌县“十四五”林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规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时间

建设内容和规模

估算总投资(万元)

1

平昌县青花椒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新建

2021-2025年

以现有35万亩花椒产业基地为抓手,在良种选育、种苗繁育、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园区产业道路、生产作业道路、灌溉设施、花椒看护用房和初加工房建设等方面补齐短板、提档升级,到2025年底,全县花椒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35万亩以上,实现花椒产业综合产值30亿元,主产区椒农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努力把我县打造成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研究和开发水平领先、综合效益显著的花椒产业第一县。

200000

2

平昌县核桃市级现代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新建

2021-2025年

以现有8万亩核桃产业基地为抓手,在良种选育、种苗繁育、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园区产业道路、生产作业道路、灌溉设施、烘干房建设和初精深加工等方面补齐短板、提档升级,到2025年底,全县核桃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10万亩以上,实现综合产值10亿元,主产区人均核桃年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50000

3

平昌县镇龙山森林康养产业园建设

新建

2021-2025年

建五峰山森林疗养基地、十里口森林露宿基地、镇龙山川东北民宿体验基地、黄家店子森林体验基地、肖家坡富硒茶体验基地,新建旅游道路15公里、防火通道8公里、康养步道12公里、森林探险栈道4公里,建康养管理中心14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4000平方米、环保公厕10个,完善标识标牌及景区导视系统以及景点打造等。

85000

4

平昌县驷马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修复工程

新建

2021-2025年

建设湿地公园科普宣传中心,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树种保护、水生态修复工程。

8000

5

平昌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

新建

2021-2025年

实施现有中幼龄林抚育10万亩、低效林改造5万亩;林区道路建设100公里,其中配套改扩硬化林区防火通道50公里,林区生产便道50公里;配套改扩建林区管护用房2000平方米。

18000

6

平昌县乡村绿化美化工程

新建

2021-2025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白衣古镇为中心,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护乡村自然生态,增加乡村生态绿量,提升乡村绿化质量上开展绿化美化行动,实现村容村貌明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0000

7

平昌县森林防灭火体系建设

新建

2021-2025年

建设森林防灭火信息网络系统,添置防火、扑火设备和工具;森林防灭火应急队伍建设;在一级火险区建生物防火林带;建森林消防通道、防火隔离带等。新建森林防灭火直升机停机坪一个,消防取水点2处。

10000

8

平昌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新建

2021-2025年

构建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完成县级检疫检验设施建设,完成重点基层监测站建设,建成病虫害处理设施,购置森林病虫防治、检疫设备和器具等。监测防治蜀柏毒蛾常年在22万亩,监测防治松材线虫病面积36万亩。

5000


合计




4260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