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平昌县教育科技局 > 规划计划

平昌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2023-03-15 13:10

为更加广泛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川府发〔2022〕6号)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作为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围绕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深入贯彻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累计建成体育运动公园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66个、全县体育场地面积达162.6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9平方米。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广泛开展“百城千乡万村.社区”全民健身运动,每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100余场。每年平均累计开放公共体育场馆6.8万人次。全县累计成立体育单项协会社团14个、省级健身气功站点4个,累计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00余名。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按照市教体局要求,将中考体育分值增加至80分,以考促练,强化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完善各级联赛制度,建立了学校初赛、片区预选赛、县城决赛三级联赛制度;截至目前,我县共有国家一级运动员18名,国家二级运动员26名,通过体育单招进入大学院校共计18人,其中16人成功圆梦本科。体育产业稳中求进。通过引进培育高端赛事11次,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县教科体局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2014—2017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体育服装销售年均达100万元以上。近五年来全县体彩销量达1.6亿多元。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和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完善体育市场体系,不断提升体育服务发展水平,为建设“健康平昌”,奋力开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局面,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平昌力量。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县体育工作认真实施“11333”计划,紧紧围绕将我县打造成山地运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总体目标,夯实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体系,到2035年实现三个增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增加到40%,《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1.5%。

三、重点任务

(一)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

1.补齐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短板。着力构建县、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实施县城“5分钟体育健身圈”和镇“15分钟运动圈”工程。到“十四五”末,各镇原则上建有一个面积不少于700平方米的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

2.加快体育公园项目建设。平昌县城市体育运动公园建设项目。占地面积470余亩,建设工期2022年—2025年,是集体育运动、休闲游乐、市集商街、文博图体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体育运动公园,项目分四期建设:一期于2022年5月开工,主要建设4.7公里健身步道,篮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等6个室外球场,潮酷乐园、浅丘乐园等4个游乐园地,梦幻花海和生态绿植等6个景观组团,配套迎宾广场、集装箱市集、停车场等公共服务。二期主要建设羽毛球馆、游泳馆、综合体育馆和两个11人制标准足球场。

3.提高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完善体育场馆开放制度,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并积极推进体育场地设施运营管理机制创新。

4.推动场地设施智慧化建设。建设全民健身智能服务平台,加强全民健身科学研究和科学健身指导,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和科技含量,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云转播、VR、AR等高新技术在体育场地设施中的运用,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构建体育健身新生态。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5.构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定期举办综合性运动会,打造3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符合实际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每种赛事活动每年举办1次以上,持续开展“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推动县域足球推广普及。鼓励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单项体育协会等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逐步构建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体系。

6.培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打造国际品牌赛事,以创建山地运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办好“寻找美丽中华”全国旅游城市定向系列赛巴中市平昌站等品牌赛事。以“百城千乡万村.社区”为抓手,推动“一县一品”,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不断营造体育健身氛围。推广传统体育项目,广泛组织传统武术、健身操(舞)、健身气功、健身秧歌、太极拳(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不断满足各类人群的健身需求,形成群众体育的“平昌特色”。

7.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构建覆盖城乡、富有活力、就近便利的全民健身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承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健身技能培训等服务,激发体育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各系统、各行业积极发展体育社会组织。

8.壮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力争到2025年,县、镇、行政村(社区)体育组织实现全覆盖。全县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引领员人数达到1.2万人。探索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充实科研人员、体育教师、大学生村官等志愿服务人员,不断扩大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的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

(三)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

9.进一步拓宽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渠道。广泛选拔优秀体育苗子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训练,开展教练员培育工作。“十四五”期间,力争市级重点项目业训基地在我县布局不少于1个,常年在训运动员不低于100人,向省级训练单位至少输送竞技体育后备尖端人才10人。探索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一条龙”人才体系,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项目梯级体育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培训升学断档问题。充分利用业余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等各类平台信息及优势资源,组织50人次以上青少年体育从业人员培训。

10.进一步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体系。丰富和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体系,持续开展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大力开展“三大球”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健全和完善学校初赛、片区预选赛、县城决赛的三级学校体育联赛选拔制度,持续保持我县在市级优势项目的健康发展。

1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一是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大力推行1—2年级每周开设4—5课时体育课,3—9年级每周开设3—4课时,高中每周开设2—3课时,重视体育活动普及。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充实体育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保障学生校内校外每天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及质量,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家校协同合理安排“体育家庭作业”。学校每学年组织不少于2次综合性运动会,到2025年,全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7%以上。二是着重体育技能培养。支持各校开展田径、武术、轮滑以及“三大球”等普及性强、覆盖面广的项目。强化“教学、勤练、常赛”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结果,力争2025年每所学校至少重点开展1项体育传统特色项目,推动开设7种以上运动项目,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三是强化体育考核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健康检测、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全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7%以上,优化中考体育科目“3+X”考试方式,逐步将体育中考分值提高到100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