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平昌工业转型升级关键期、要素制约突破期、加快发展机遇期,坚持把握新发展机遇,探索新发展路径,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挺起工业发展脊梁,重振工业重镇雄风,为建设“三县两地一门户”贡献力量。
本规划是平昌县“十四五”规划体系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指导全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总纲性文件,也是编制工业各产业规划的依据。本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及现状
(一)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平昌立足工业化初级阶段,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坚持“两化互动、产城一体”思路,聚焦食品饮料、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产业立柱架梁、企业强筋壮骨、平台提级赋能、招引扩面增量“四大行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全县工业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
1.工业总量稳定增长。坚持在扩大总量中调整结构,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底,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户,规上工业总产值107.54亿元,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6.05亿元,规上工业实现利润4.48亿元,全部工业用电量完成28116万千瓦时,增长20.7%,全部工业税收15900万元;2017年9月,成功获评四川省第二批工业强县示范县。
平昌县“十三五”规上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增速
平昌县“十三五”工业用电量
2.工业项目纵深推进。充分激发企业主体作用,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手段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持续培育新动能。五年间,华油中蓝能源大型汽车清洁燃料(LNG)、小角楼西部生态食品工业基地、光翼摩托燃油三轮车、三统机械汽摩零部件、钢圈厂退城入园、念绿椒青花椒、千娇源化妆品、智康医疗器械等31个项目建成投产;企业研发费累计投入2.1亿元,累计实施生产线改造42条、完成信息化智能化设备换代200余台(套),推出换代产品100余件;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10.4亿元、技改投资115.7亿元;为江口醇、小角楼、华油中蓝等70余户工业企业争取省、市工业发展资金项目133个、资金5855万元,有力支持企业发展。
3.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坚持细分产业领域,推进产业链改造升级,加大技术更迭、工艺优化、装备升级、营销策划投入,全面提升全产业链设计、制造、工艺、经营和管理水平,推动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底,以江口醇、小角楼为龙头的白酒食品企业实现产值41.1亿元,以华油中蓝、巴河水电为龙头的清洁能源企业实现产值34.4亿元,以光翼摩托、三统机械等为龙头的机械加工企业实现产值33.7亿元,以平昌青芽、秦巴茗兰、念绿椒、畅延米业为龙头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实现产值48.1亿元,主导产业占全县工业产业比重达75%。
4.园区体量不断壮大。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坚定不移走集聚集约发展之路。五年间,全县工业园区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化厂房16.4万平方米、园区投融资平台1个、园区污水处理厂1个,全县园区营业收入153.5亿元。成功创建省级经开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国内首家青花椒及调味品实货贸易交易平台和衍生品场外交易结算平台。初步形成以星光机械制造园、金宝食品集中加工园、驷马清洁能源产业园为核心的“一区三园”功能布局。
5.企业培育效果明显。坚持“近标企业抓培育、达标企业抓入库、入库企业抓增长”的原则,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作用,突出激发企业主观能动性,着力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营销,提振市场核心竞争力。五年间,培育工业小微企业230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7户;备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备案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指导16户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10户企业实现两化融合。小角楼、江口醇跻身全省“首届川酒十朵小金花”企业。
6.两化融合持续深化。围绕实施“宽带乡村”和通信扶贫项目契机,城乡通信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全县移动网络和固定宽带初步实现“双千兆”,4G网络深度覆盖,乡村通信网络100%覆盖,“三网”成功融合,实现网络资源高效利用。落实提速降费优惠政策,中小企业宽带费用降低35%以上。强化多领域融合发展,支持本地企业泉河多又好、宜佳公司自建电商平台并运营,天猫“平昌原产地商品”旗舰店成功上线,线上电商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电子政务云、腾讯智慧校园、智慧食堂、互联网医院等平台广泛应用,县人民医院建成全市首家三星级数字医院,全县信息化应用领域得到有效拓展。
7.服务企业有力有为。五年来,倾情服务企业,用心化解瓶颈问题,先后促成同凯能源与中石油华北油田全资子公司河北蓝金清洁能源、中建安装投资公司、自然人成功实现四方股权合作,企业生产用气得到保障,生产经营步入正轨;平昌县人民政府与五粮液集团达成战略合作,5名专家长驻平昌指导白酒产业发展;促成江口醇与巴中国资运营集团、巴中振兴发展投资基金公司实现战略重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促成成都铁路局广元车务段在平昌火车站开办铁路货运业务,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坚持“一企一策”解决困难,为企业解决物流运输、人才需求等问题;组建平昌县惠平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无偿提供企业项目申报和信息咨询等服务;创建平昌企业微信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政策、行业动态等各类信息,畅通企业间信息渠道。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平昌县工业虽在全市走在前列,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品牌不优等问题仍比较突出,高附加值、高新技术等新型工业化典型特征尚未完全体现。“十四五”期间,平昌县工业和信息化既有转型发展的基础和空间,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1.工业基础较弱。全县工业发展起势较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较低,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小、高新技术应用较窄,缺少名牌产品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业经济当期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工业投入不够。平昌“脱贫摘帽”时间较短,前期城乡建设投入较大,县级财政资金紧张,工业发展资金不足,直接用于支持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资金较少;县域工业企业大多为传统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原始积累不足,部分企业满足小富即安现状,缺乏发展雄心,自身投入不多。
3.产业链条不长。除了相对丰富的花椒、茶叶、畜禽原材料供应配套外,其余产业大部分原材料及半成品需外地购进;企业之间在原材料、产品协作方面关联度不高,产业同质化现象较明显,产业特色不鲜明;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市场中介发育不完善,产业链条未有效形成。
4.高级人才缺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全县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者大批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具有产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较为缺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少;加之园区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食宿、交通、购物不方便,本地企业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社会保障不完善,与从业人员心理需求存在差距,一些企业急需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三)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1.形势分析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国际贸易摩擦、世贸组织陷入危机等深度影响全球经济。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双向挤压,逆全球化和产业去中国化趋势明显,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成为我国重要国策,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战略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经济长期向好,全面深化改革、“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制造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同时,我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县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工作重心从基础建设转向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总体来看,“十四五”仍然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发展机遇
(1)利好政策机遇。“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推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东西部协作、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三市两地一枢纽”加快建设,国家、省、市各项倾斜扶持政策红利愈发凸显。
(2)区位改善优势。平昌位于成都、重庆、西安的几何中心,是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的粘合地带,是巴中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门户。已建成巴达高速和巴达铁路,已开工建设镇(巴)广(安)高速,通(江)平(昌)开(州)高速已纳入省高速公路规划,G542、S101、S203、S204、S303、S304、S409等国省干线覆盖全县,县乡村道联线成网,县域公路总里程8100余公里。全面建成“112”交通出行圈,实现“平昌县城至乡镇1小时畅达、川东北渝东北1小时通达、成渝西2小时到达”,平昌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3)产业资源优势。平昌生态环境优良、物产丰富,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形成以花椒、茶叶、巴山土猪、林下土鸡、生态鱼类为重点的农业主导产业,全县建成花椒标准化基地10万亩、茶叶标准化基地10万亩,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101.8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4.7万亩、出栏生猪80万头,肉牛10万头,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支撑。初步探明砖瓦用页岩矿1126.71万吨,预估石油储量超9亿吨、天然气超6000亿立方米,为发展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4)人力资源丰富。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老区振兴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和第一动力。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64.9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6.3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0.62%,全县18-60周岁人口占比62.29%,在外工作人员返乡干事创业意愿大幅上升,年轻劳动力呈回迁趋势,县域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
3.面临挑战
(1)转型升级任务紧迫。我县当前工业经济以传统型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发展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任务繁重。传统生产企业面临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疲软、利润空间压缩等压力,全县工业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现实仍未改变,面临发达地区工业快速发展势头,若不奋力赶超,差距将愈加扩大。
(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由于要素相似,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同质竞争明显,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产品输出上存在较大竞争。同时,我县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作坊式生产企业较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行业内高端产品挤压中低端产品,企业产品市场受到挑战。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县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大多停留在跟进模仿或低水平开发阶段,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劳动力需求重点从一般操作工人转向高素质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高层次研发人才、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短缺对自主创新构成明显制约,不同程度影响到企业核心技术攻关。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机遇,积极融入全省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工作和全市“1+3”主导产业布局,聚焦市委、市政府“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工业当先”发展战略,鲜明“敢抓工业、善抓工业、大抓工业”导向,坚持“育龙头、强主体,延链条、建集群,促创新、增动能”总基调,奋力推动平昌工业“二次创业”。持续开展产业立柱架梁、企业强筋壮骨、平台提级赋能、招引扩面增量“四大”行动,高质量建设全省工业强县示范县,重振川东北工业重镇雄风,为平昌建设“三县两地一门户”贡献工业力量。
2.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引领,突出市场主导。把创新摆在工业发展核心位置,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更迭、工艺提升、装备升级投入,促进产业链改造升级,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发企业主体活力,突出市场主导,深化市场需求,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引领带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提升。
(2)坚持集聚集约,优化产业布局。坚定“1+4+N”产业园区功能定位,立足食品饮料、机械制造、能源化工产业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先进生产力和资源要素向产业集聚区集中,积极创建石龙门化工产业园,全力建成省内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引导集聚区中的企业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重构管理模式,变革生产模式,优化营销模式,构建产业协作、功能配套发展格局。
(3)坚持融合发展,提升产业能级。坚持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四链”同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融合,整体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突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提升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推动“平昌制造”向“平昌智造”转型。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支持绿色产品认证,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
(4)坚持项目牵引,开展工业招商。突出工业招商“第一要事”,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原则,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瞄准招商方向,紧盯“三类500强”、行业领军、产业头部、专精特新等企业招大引强、招新引优。主攻产业链招商,绘制三大产业招商图谱,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补齐建强产业链条,实现“引进一个、招来一批、带动一片”的招商成效。创新招商模式,推行资源开发转化、承接产业转移、以市场换产业、“巴商回家”等模式,借力国家、省、市重大平台,开展“邀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畅通互动交流渠道,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到平昌投资兴业。每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中制造业占比不低于80%。
(5)坚持绿色发展,实现互助共赢。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减污降碳行动,鼓励引导发展清洁化工、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推广运用低碳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坚持结构优化与环境改善同步推进,加快制造业结构低碳化、生产场地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互促共赢。
(6)坚持安全发展,坚决守住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严格安全生产执法,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重大安全风险,牢牢把握安全生产基本盘。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力争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实现生产总值2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0个,培育“专精特新”工业企业2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投资增速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5%以上,培育年纳税超亿元企业3家、超千万元企业10家,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全县工业化率突破30%。力争把平昌建成川东北优质白酒产业基地、川东北汽摩配生产基地、全省优质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西南地区重要能源化工基地。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布局集聚发展
坚持“1+4+N”产业园区布局,突出“一园一主业”。以平昌经开区为主体,高标准规划建设石龙门化工园,扩园发展星光机械制造产业园、金宝食品饮料产业园。支持各镇整合闲置厂房、粮站、学校等资源,因地制宜规划布局一批小微创业园。激活园区存量,扎实开展“腾笼换鸟”行动,动态清理“僵尸”企业、整治“散乱污”企业、淘汰“落后低效”企业,盘活低效用地、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健全以“一罐气一块肉一间厨房两瓶酒”为重点的产业体系,高质量打造食品饮料、能源化工、机械制造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度达到85%以上,三大重点产业产值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80%以上。
1.高质量建设平昌经开区
突破体制机制,创新运营模式。“1+4+N”园区体系的基础配套更加完善、设施设备更加齐全、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园区机制健全、管理规范、运转高效、服务优质。深入实施“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建立完善政务、信息、投融资、人才、管理等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平昌工业整体竞争力。优先把平昌经开区建成产业集群承载区、改革创新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转型发展示范区,使平昌经开区工业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彰显,整体实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实施经开区“提级赋能”工程,坚持平昌经开区去行政化管理,启动星光机械制造产业园扩园升级(二期)建设,新规划1000亩工业集中发展区,留足未来发展空间,重点沿链引进机械制造配套企业入驻。新建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2023年5万平方米、2024年5万平方米、2025年5万平方米),提升改造经开区基础设施,推动园区功能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到2025年,园区工业企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工业集中度突破85%。
2.全力创建化工园
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贯彻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新能源、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全省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工作和全市“1+3”主导产业布局,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布局合理化、产品高端化、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为目标,充分利用大庆油田在县域初探的石油资源量9亿吨、天然气资源量6000亿立方米等矿产资源,以粉壁镇双燕村、中心村、石龙门社区为四川平昌经开区(省级)托管园区,建设以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液化天然气(LNG)、压缩天然气(CNG)和电池材料产业。利用工业级碳酸二甲酯发展电池级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等锂电池溶剂、锂电池电解液产业。实现年产180万吨LNG、6万t/a 液体CO2、5000万m³CNG、10万吨/a磷酸铁锂、锂电池电解液5万吨/a等高附加值产品。
3.多点布局创业园
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原则,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返乡创业园、楼宇工业等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充分利用闲置厂(库)房、门面、楼宇等发展农产品加工、鞋服、电子配件、旅游商品加工等产业,规划建设同州小微创业园、驷马小微创业园、镇龙小微创业园、笔山小微创业园、响滩小微创业园。新建工业企业原则上进入相应园区,逐步走向“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凸显工业化对城镇化带动引领作用。
4.大力建设园中园
以四川平昌经开区为核心,推动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增强产业链条衔接能力,加快建设园中园。在星光机械制造产业园,重点建设汽摩零部件产业园、服饰产业园、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园;在金宝食品饮料产业园,重点建设麦金地中央厨房食品产业园、江口醇白酒产业园、小角楼白酒产业园;在驷马清洁能源产业园重点支持华油中蓝实施“1+4”发展战略;在石龙门化工产业园,重点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品产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
产业园区重点项目 |
麦金地中央厨房食品产业园、江口醇白酒产业园、小角楼白酒生产基地、金宝食品饮料产业园扩园、华油中蓝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星光工业园扩园、石龙门化工产业园、大众创业园(二期)、同州小微创业园、驷马小微创业园、镇龙小微创业园、笔山小微创业园、响滩小微创业园 |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培育壮大三大重点产业
(1)振兴发展食品饮料产业。落实《四川省优质白酒产业振兴发展培育方案》《四川省白酒“十朵小金花”及品牌企业三年培育计划》和《四川省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需求侧入手,持续优化供给侧能力。依托优质气候资源和水资源,规模发展酿酒专用粮原料基地,建立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包装印务、物流仓储于一体的配套运营体系,补齐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主动融入中国白酒金三角,发挥全省白酒“十朵小金花”品牌优势,提升江口醇中国醇和型白酒、小角楼森林生态活性酒品牌知名度。有序建设10万亩酿酒专用粮基地。支持江口醇隆鼎酒业加快与五粮液集团战略合作,规划建设江口醇新园区。促进小角楼与海银集团深度合作,加快小角楼产业园扩能建设,力争白酒基酒产能突破8万吨,配套发展酒旅融合项目。培育壮大瀚林、君力斯、枫香酒等酒企,积极发展桑葚酒、花椒酒、无花果酒等特色酒品。抢占预制菜产业发展“新风口”,以麦金地(平昌)中央厨房为依托,打造预制菜食材供应、菜品生产、消费场景全产业链,培育大单品,跻身“天府精品榜”。支持调味品生产企业创新升级,抱团发展,提升行业集中度,打造“川东北调味品之都”。到“十四五”末,力争全县食品饮料产业产值超50亿元,建成川东北优质白酒产业基地。
(2)稳步推进机械制造产业。依托成渝两地汽车、摩托车产业基础,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配套能力、提高零部件工艺水平为重点,加快培育汽摩配套产业。坚持市场主导,提升新技术应用能力,做强产业集群规模。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汽摩零部件、摩托车和电动车,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适销对路产品,形成相对完备的整车研发生产体系。推动光翼摩托与雅迪电动车合作建设年产30万辆新能源摩托车生产线,引进雅迪电动车轮胎、电机、控制器、仪表等配套产业生产线建设;致力壮大机械制造生产规模、创新能力、市场份额,逐步完善铸造、热处理等前端基础,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发展整车整机制造,形成行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先进的汽摩产业集聚区。紧盯新能源汽车需求,大力引进重点零部件生产厂家,增加关键零部件产品类型,支持现有一级摩托车生产资质企业与行业龙头合作,专注新产品研发,凸显产业聚合效应。支持助力车轮公司建设现代农机装备生产线和无内胎钢圈生产线等机械制造产业项目建设,围绕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需求,研发一批丘区适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到“十四五”末,力争全县机械制造产业产值超20亿元,建成川东北汽摩配生产基地。
(3)大力推动能源化工产业。立足县域油气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趋势,抢抓四川省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和全市建设中国“气大庆”机遇,大力推进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就地综合转化利用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积极协调配合中石油大庆油田在平昌—万源区块地质勘探工作,共同推进资源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形成石油天然气产业链。突出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培育引进一批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好、经济效益优、支撑带动强的化工项目,培育产业链头部企业,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集聚化、协同化、高端化发展。支持华油中蓝实施“1+4”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全市首家百亿上市企业。立足资源禀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两大产业链,重点建设LNG、CNG等清洁能源,锂电池材料等新能源材料,以工业级碳酸二甲酯为原料生产电池级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电池电解液等精细化工产品。后期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链,生产乙二醇、碳酸二甲酯等产品,并延链发展聚酯和防冻液、聚碳酸酯、氨基甲酸酯等高附加值产品,将化工园区打造为四川省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充分开发利用风、光、水等绿色能源,加快推进江家口水库电站建设、加快推进兰草水库前期工作。到“十四五”末,力争全县能源化工产业产值超100亿元,建成西南地区重要能源化工基地。
2.突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以乡村振兴发展为契机,以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核心,发挥资源优势,立足茶叶、花椒、蔬菜和生猪、肉牛、水产“3+3”特色农业资源,按照“产业链延伸、品牌化发展、互联网经营”发展思路,把车间建到基地,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领域发展。擦亮“平昌青花椒”“平昌青芽茶”“江口青鳙”等地理标志名片,依托特色地标产品,拓展销售市场。实施辣椒、青花椒“双椒”战略,构建冷链物流、仓储、转运等配套服务体系,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扩大干面、活面品类和生产规模,面向市场推广更多单品。围绕肉牛产业,引进屠宰加工企业,实施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力争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30亿元,建成全省优质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3.因地制宜发展其他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加强和成渝等地医药企业合作,优化产品结构,推进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以秦巴本草药业为依托,推动天之福、川江专合社等企业扩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突出深度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进一步扩大智康医疗生产规模,建成二类医疗器械物资生产线,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轻工纺织产业。依托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壮大奥丽侬内衣、家豪制衣、学仕兰图制衣、兴荣鞋业、鑫平蚕业等轻工企业,延链引进上下游、左右岸企业落户平昌,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3)建筑材料产业。推进传统商混、沥青、砖瓦企业节能改造、清洁生产,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绿色建筑材料,重点支持对建材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发秸秆、木材等建材饰材,推动海绵城市用建材、装配式建筑部件(品)产业化。
(4)家具制造产业。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林木资源,以良宏家具、瑞欣好家具为龙头,整合提升其他家具加工企业,实施实木颗粒板、装饰材料、家具、竹制品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中高档家具、定制家具、智能家具。
(5)蚕桑丝绸产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蚕桑基地建设,聚集要素集中连片打造标准化蚕桑基地,高水平建设蚕桑现代农业园。推动“桑+粮”“桑+果”“桑+茶”等种养加工循环新模式,提升蚕桑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大力培育蚕桑丝绸龙头企业,批量生产生态蚕丝棉被,开发桑姜茶、春桑绿茶、爽桑红茶、桑叶百合、桑叶茉莉等复合型桑茶,以及桑黄饼干、桑叶酥等系列桑食品,提升龙头企业影响力和产业带动性。
食品饮料、机械制造、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及其他产业重点项目 |
食品饮料产业。麦金地中央厨房食品产业园扩建、金宝食品产业园标准化厂房扩建、小角楼白酒产业园扩能项目、10万亩优质酿酒原料基地、江口醇白酒产业园、蜀茶秦巴茗兰茶叶生产线扩建、朱氏食品生产线迁建、劲贝油脂生产线迁建、食品包装物生产线、纯净水生产线。 机械制造产业。浙川产业园二期标准化厂房、星光工业园小微创业园、智慧制造产业园标准化厂房、星光工业园大湾标准化厂房、雅迪新能源摩托车生产基地、三统机械汽摩零配件生产线扩能、无内胎钢圈生产、农机装备生产线、星光工业园智慧园区。 能源化工产业。石龙门化工产业园、华油中蓝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双滩抽水蓄能电站、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180万吨LNG、6万t/a 液体CO2、5000万m³CNG、10万吨/a磷酸铁锂、锂电池电解液5万吨/a;高端化妆品、洗涤用品的研发、生产项目建设。 农产品加工业。青花椒深加工生产线、生猪屠宰加工生产线、肉禽屠宰加工生产线、肉牛深加工生产线、蚕丝棉被生产线、鱼糜制品加工生产线、“双椒”生产线、冷链物流、仓储、转运等配套服务体系构建。 其他产业。同州小微创业园、驷马小微创业园、镇龙小微创业园、笔山小微创业园、响滩小微创业园、大众创业园(二期)、二类医疗器械生产、茉莉花化妆品生产线扩建、纺织生产线、服装生产线扩能、鞋业生产线扩建、装配式环保建材、新型建材生产线、智能家具生产线、秸秆生物质燃料生产线。 |
4.加速产业融合发展
健全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围绕重点发展产业、整合产业链条,形成“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发展格局。加快开发农业资源。持续发展花椒、茶叶等特色产业,鼓励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上游农业种养殖合作社、种养殖户建立紧密的一体化合作主体,通过基地务工、原料收购、初加工收益等多种方式,实现农户稳定收益。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利用平昌青花椒、江口青鳙、镇龙山瓦灰鸡、平昌青芽茶地标产品效应,推动花椒、茶叶、生态养殖等产业精深加工,提升一产利用率和附加值。促进壮大第三产业。实行产业品牌经营行动,提升产品质量、深化品牌营销,打通产业融合发展瓶颈,推出“平昌产”“平昌造”产品跨省出国。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提升产业适应市场变化、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三)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1.健全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1)强化规划统筹推进。“互联网+”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引擎,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抢抓乡村振兴和提升“三区同建”契机,坚持规划引领,在符合全县国土空间规划条件下,深入贯彻实施《平昌县县城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0),新建(改、扩)建公共交通、公共场所、智慧园区、现代农业园等领域,统筹考虑通信站址部署需求。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基础电信企业进一步深化铁塔、室内分布系统、杆路、管道及配套设施共建共享,加强与交通、公安、住建、综合执法等部门合作,统筹利用现有站址资源和社会杆塔资源,积极推进电力电缆和通信光缆合一、多杆合一、多箱合一等跨行业资源共享试点示范,合力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2)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城区、乡镇、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及其他重要点位信号全覆盖,为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提供网络服务保障。以老旧小区改造和巩固提升“三区同建”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城区、乡镇、交通沿线网络线路、基站等基础设施。到2025年,全县累计建成5G基站800个以上。
2.构筑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体系
(1)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产品、装备融合发展,建设智能工厂,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积极培育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模式,打造新型制造体系。推动建成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网络化班组”,加快实现人、机、物全面互联。到“十四五”末,全县建成数字化、智能工厂(车间)15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家,打造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1个,推动企业上云50家。
(2)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推动5G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重点,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林业信息化建设等专项行动,实现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推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深度融合与应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运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健康、养老、旅游、体育等传统服务业现代化进程,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积极培育设计、金融、交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网络化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移动电商、社区电商等新型电商模式。进一步丰富完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能源应用体系建设,加快推动5G技术在城市、交通、旅游、能源等领域的广泛运用。
信息化发展重点项目 |
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工程、5G基站、平昌县服务企业大数据综合管理与应用平台、平昌经开区智慧园区、工业企业信息化、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平台 |
3.着眼实际发展平台经济
在积极推动政府性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推动打造三大平台。打造平昌现代农业循环种养业与初深加工技术推广与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平台发布国内外适合平昌地理条件的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种养业及特色产品深加工技术,促进创业人员及时低成本获取最先进最现代化的生态循环农业与健康食品深加工技术,推动平昌广大农村地区的创业创新发展。打造返乡人员创业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发布鼓励返乡人员创业政策、鼓励及支持类创业项目名录、收集有意返乡创业人员信息、建立对接与促进机制、为创业人员提供项目规划及投融资指导服务,吸引有技术或者有资金的平昌籍人士返乡创业。打造平昌特产销售与旅游服务综合平台,集中展示平昌风土人情、地方特产、旅游线路、文化传说,建设一个服务功能完善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特产销售及旅游服务推广营销电商平台,与国内外类似大型平台建立链接关系,逐步形成平昌特色产品与旅游产业的品牌效应及平台渠道,助推平台经济发展。
(四)赋能立体交通提升燃油服务能力
1.科学规划布局站点
抢抓“1航1铁4高9干”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契机,结合资源环境约束和天然气、电动汽车、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发展情况,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坚持总量稳定、加密联网升级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加油(气)站点。到“十四五”末,新建、迁建加油(气)站(点、船)24座,成品油零售企业总数突破60户,进一步提升平昌交通燃油服务能力,增强立体交通服务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2.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加快转变成品油流通发展方式,突出成品油零售体系与成品油配送体系有机结合,促进中心城区和乡镇农村成品油销售网络协调发展。坚持以大企业、国有企业为主体,优先组织实施,创新公私合营模式。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进一步健全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消费者需要、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成品油分销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