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平昌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平昌府办发〔2022〕44号
关于《平昌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的解读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平昌经济开发区,县级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有关单位:
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平昌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平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21日
平昌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
“十四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五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一并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目标。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三农”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为描绘好战略蓝图,强化规划引领,根据《平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要求,阐明未来五年平昌农业农村领域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点举措、重大项目,为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依据,特编制本规划。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年限为2021年—2025年。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平昌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在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惠农政策落实等同时,大力推进产业组织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品牌化、流通市场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和土地、人才、融资改革等创新工作,开创了农业工作新局面,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平昌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禽流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力抓好产业扶贫,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农民增收,为“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成效
——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获评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11亿元、比2015年增加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70元,比2015年增长60%,实现农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双增长”。
——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总计投资43149万元,建成24.5万亩高标准农田。粮油生产稳中有增。粮食年产量突破39.31万吨,粮油总产平均每年增幅2.2%,产量连续实现增长。畜牧渔业巩固发展。累计出栏生猪397万头、肉牛29万头、羊29万只、家禽1593万只,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07亿元。水产养殖面积突破9万亩,培育特色水产园区12个,创建省级“美丽渔村”1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9个。特色产业高效发展。特色产业基地突破60万亩,荣获“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全省茶叶产业重点县等荣誉,培育认定现代农业园区10个,成功打造4个省市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质量品牌全面提升。创建县域农业知名品牌78个,申报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80个。
——农业农村环境持续向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深入实施,持续巩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县域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河(湖)长制全面落实,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100%,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成24个“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210个“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成功创建乡村振兴省级先进镇1个、示范村9个、市级先进镇4个、市级示范村19个,建成农村户用卫生无害化厕所32527户,新(改)建农村公共卫生厕所73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厕所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基本形成,全县建成并投入使用卫生厕所136033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8.3%。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经营主体培育壮大。不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实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271家、1916家、516家,培育省级示范社(场)34个、市级示范社(场)50个、县级示范社(场)54个。农村改革有序推进。完成土地确权颁证,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8.3万本,规模流转土地面积40.5万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528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覆盖所有农业行政村。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组织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全力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城乡供水、村组道路、村庄环境、产业增收等重大项目,实现镇镇有主导产业、标准中心校、达标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村村有集体经济、卫生室、文化室、通动力电、硬化路、客运车、通信网络,户户有安全住房、教育医疗保障、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和稳定增收门路。全县14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2477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整县“摘帽”,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先进县。2019年底,平昌县顺利通过贫困县省级摘帽验收,2020年2月省政府正式批准我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对摘帽贫困县抽查评估。2020年7—8月,顺利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二、存在问题
用地问题日益突出。2020年,全县耕地面积87.33万亩,总人口101万,其中农业人口72.85万,人均耕地面积1.2亩,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且耕地中高产田占比较小,耕地和人口逆向发展的趋势,使得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相对零散,斑块集聚程度较低,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农村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人才流失严重。2020年末,我县城镇化水平为39.98%,远低于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由于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的留守军,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先天短板,许多年轻人投身农业农村建设的意愿相对较低,因此农村人才队伍急需得到有效补充。
产业发展动能不足。虽然我县确立了“3+3”农业主导产业体系,但由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目前农业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但发展质量相对不高,同时产业链条仍然较短,前后延伸不足,且农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发展活力不足。虽然我县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城乡要素流动仍然存在不顺畅的弊端,部分政策缺少有效的转化机制,工作方式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度还不够,因此需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进一步破除强农惠农富农的体制机制障碍。
第二节 面临形势
一、重大战略新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特别是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渝东北和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平昌农业农村发展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战略牵引和发展支撑,农业农村发展也将承接更大的辐射带动。
二、消费市场新机遇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环境,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市场和消费驱动力不断增强。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绿色消费理念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不断加强。与此同时,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下沉市场消费不断提升,均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科技发展新机遇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业相关的科技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特别是当前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动数字技术和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加速对传统农业各领域各环节全方位、全角度的数字化改造,能够提高农业产业的能级和效率,真正实现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深化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将平昌县建设成为四川丘陵地区乡村振兴的新样板,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统揽全局,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重农强农的行动自觉,不断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坚持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效应,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擦亮绿色发展底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大力推进质量兴农,不断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着力提升农业绿色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唤醒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建设意识和角色意识,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到2025年,现代农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产业竞争力将大幅提升,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美丽平昌·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全面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优化,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农业现代化园区(示范区),构建起符合县域实际的农业园区建设、管护和长效发展体系,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4个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350万人次,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态势。
——现代农业产业支撑水平显著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突破,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支持培育平昌青芽茶、平昌青花椒、江口青鳙等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实现“宜机化”扩面提质,推进“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创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加快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静态库容达到5000吨。
——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严守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2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40万吨以上。 “菜篮子”产品供应保障有力,生猪存栏稳定在50万头以上、出栏稳定在80万头左右。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达到30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0个。
——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基本普及卫生厕所,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全覆盖、村民小组专职保洁员全覆盖,75%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加强,乡村文明程度得到不断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农民全面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县纳入返贫监测户的应扶尽扶,应纳尽纳,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取得较大发展,农村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农民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和全省农民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70元以上。
专栏1 平昌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
类别 |
指标 |
2020年底实际 |
2025年规划 |
指标属性 |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
农业总产值(亿元) |
31.11 |
37 |
预期性 |
培育现代农业园区(个) |
10 |
[10] |
预期性 |
|
认定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个) |
5 |
[5] |
预期性 |
|
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家) |
47 |
[10] |
预期性 |
|
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家) |
49 |
[25] |
预期性 |
|
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家) |
9 |
[60] |
预期性 |
|
现代农业产业支撑水平显著提升 |
新建高标准农田(万亩) |
[4.5] |
[10] |
预期性 |
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个) |
80 |
100 |
预期性 |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 |
— |
50 |
预期性 |
|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 |
50 |
预期性 |
|
果蔬冷链流通率(%) |
— |
60 |
预期性 |
|
肉制品冷链流通率(%) |
— |
80 |
预期性 |
|
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 |
粮油作物播种面积(万亩) |
146.5 |
>140 |
约束性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39.1 |
>40 |
预期性 |
|
生猪存栏量(万头) |
46.1 |
50 |
预期性 |
|
生猪出栏量(万头) |
72.09 |
80 |
预期性 |
|
猪肉产量(万吨) |
50993 |
70735 |
预期性 |
|
牛羊和禽兔肉产量(万吨) |
10980 |
12940 |
预期性 |
|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万吨) |
29.16 |
32 |
预期性 |
|
美丽平昌•宜居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0 |
>95 |
预期性 |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
91 |
>93 |
预期性 |
|
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 |
45 |
>50 |
预期性 |
|
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 |
78 |
>98 |
预期性 |
|
“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个) |
24 |
[40] |
预期性 |
|
农村污水有效处理比例 |
50 |
70 |
预期性 |
|
农民全面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次 |
205 |
350 |
预期性 |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人次) |
— |
10000 |
预期性 |
|
农村人均集体经济收入提高(元) |
— |
50 |
预期性 |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4370 |
>24770 |
预期性 |
注:带[]的为五年累计增加数。
第三章 优化空间格局,明确发展重点
第一节 优化总体空间格局
立足全县优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厚植生态、深耕绿色,充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着力构建“四区、四带、多园、多点”的总体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四区——北部种养循环区、南部生态渔业区、东部标准化茶叶示范区、西部农产品商贸物流区。北部种养循环区。推动粮油、花椒、药材等种植业与肉牛、家禽等养殖业相结合,促进种养循环,实现绿色发展。南部生态渔业区。提高渔业良种化、设施化、信息化、组织化程度,推动稻鱼、稻虾等综合种养,做好水产良繁科研基地、高标准精养池塘、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建设,加快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东部标准化茶叶示范区。围绕四川省“千亿川茶工程”和巴中市茶产业“双百”工程总体目标,打造有机富硒茶叶生产种植核心区、精深加工集中区、品牌营销先行区,促进茶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西部农产品商贸物流区。依托西部集镇经济发展本底,借助西部镇位于仪陇、营山、巴州、平昌四县(区)接壤处的区位优势,加速推动农产品商贸物流业发展,全力支持响滩建设县域副中心、商贸物流重镇。
四带——驷马—得胜—灵山“粮油+养殖”种养循环产业示范带、白衣—涵水—西兴“稻鱼共生”渔旅融合发展示范带、板庙—邱家—镇龙“茶叶+乡村旅游”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带、金宝—大寨—响滩“田园综合体+特色镇”发展示范带。通过打造四条示范带,串联沿线村庄,建设一批乡村精品示范工程。
多园——多个现代农业园区。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麦金地(平昌)中央厨房产业园、平昌县青花椒现代农业产业园、金宝山茶旅融合产业园、山地肉牛产业园、现代水产养殖园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周边镇村现代化发展。
多点——多个农村新型社区或乡村聚落。依托优良的自然山水基底,围绕特色镇因形就势布局多个新型社区或乡村聚落,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模式,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在巴山蜀水间重塑美丽乡村大地景观。
第二节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一、农业产业布局
(一)种植业布局
粮油产业。依托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天府菜油”示范基地县建设等强农惠农政策,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范围内,建立优质粮油基地53万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广“稻香杯”获奖优质稻15万亩,巩固“天府菜油”示范基地10万亩,发展酿酒专用粮5万亩,创建万亩现代粮油产业园2个以上(其中省级1个)。
茶叶产业。以三十二梁省级现代茶业科技示范园为核心,发展有机茶产业带(驷马—得胜、西兴—响滩),打造高山优质茶产业片(三十二梁—云台—邱家、笔山—岩口—泥龙、镇龙—望京—江家口)。到2025年,改造提升标准化茶园基地10万亩,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0万亩,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圃0.01万亩,茶苗良种繁育基地0.05万亩,培育市级以上现代茶叶园区3个(金宝山茶叶园区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青花椒产业。依托“平昌青花椒”品牌优势,大力发展青花椒特色产业,重点对10万亩青花椒核心标准化基地在良种选育、种苗繁育、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园区产业道路、生产作业道路、灌溉设施、花椒看护用房和初、精深加工房建设、物流、仓储、销售等方面提档升级,建成青花椒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1个。
蔬菜产业。以保障“菜篮子”蔬菜产品均衡供应,在镇龙镇、元山镇、板庙镇、西兴镇、驷马镇、白衣镇等地新(扩)建蔬菜基地1万亩,有效保证市场供应稳定。
水果产业。实施现代水果种植基地建设工程,开发引进优质桃、梨、樱桃、蓝莓品种,在同州街道办事处、江口街道办事处、元山镇、白衣镇、板庙镇等地建设现代水果种植基地1.2万亩,其中建0.5万亩集研发、示范、服务、旅游为一体的核心园区,并培育为县星级水果园区。
道地药材产业。实施高标准道地药材基地建设与星级培育工程,以芍药、黄精作为道地药材主导品种,在江口街道办事处、邱家镇、板庙镇、土兴镇、驷马镇等镇新建标准化道地药材种植基地1.5万亩,培育市星级道地药材园区1个。
(二)养殖业布局
坚持“重点发展生猪,突出发展肉牛,兼顾发展家禽”的总体思路,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的原则,进一步调优养殖结构,合理规划布局肉牛、生猪、水产、巴山土鸡等养殖业,促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畜牧产业绿色发展。在驷马—灵山片区推动肉牛养殖,打造以得胜、响滩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核心区,带动山地肉牛产业集群发展,建成山地肉牛产业园1个,建成优质牧草基地3万亩。依托温氏、正邦、新希望等行业巨头建设种源基地,加快推动生猪规模养殖,实现年出栏生猪80万头以上。在镇龙镇及响滩—龙岗片区发展巴山土鸡养殖,建成年出栏500万只以上的巴山土鸡供应基地。以白衣—涵水江口青鳙示范基地为引领,建设江口青鳙养殖基地0.2万亩,建成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万亩,建成星级渔旅融合产业综合体1个。
二、农产品加工业布局
依托麦金地(平昌)中央厨房产业园、平昌县茶叶现代农业园区、金宝食品饮料产业园等为载体,招引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形成以平昌麦金地旭缮食品、平昌青芽、平昌青花椒、平昌乐顺食品加工园(响滩)、畅延米业为龙头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拓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附加值。其余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布局主要围绕产业基地,呈点状分布进行规划建设,尽快形成大中小微结合,高中低档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
三、乡村休闲旅游业布局
依托我县乡村自然资源,加快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多元化发展。镇龙山片区重点发展茶旅融合、森林康养产业;三十二梁片区重点发展巴山民宿、生态康养产业;皇家山片区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水乡旅游、康养旅游,打造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区;驷马—灵山片区重点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观光旅游产业发展。
第四章 实施稳粮保供行动,提高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
第一节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明确耕地利用优先顺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切实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积极开展“田长制”试点,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利益调节机制。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管理制度,定期组织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稳固粮食安全基础。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在云台镇、白衣镇、板庙镇等18个镇开展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配优配齐排灌体系和田间设施。到2025年,累计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10万亩。
第二节 全力抓好粮油生产
发展优质水稻。始终把优质水稻作为全县重要农产品来抓,推广“稻香杯”获奖优质稻15万亩,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创建知名大米品牌4个以上,带动全县发展优质水稻35万亩。
发展优质油菜。连片规模种植油菜2万亩,带动建设10万亩绿色优质“天府菜油”示范基地,推进油菜品种优质化、生产双减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功能多样化、营销订单化“六化联动”发展,示范区内油菜籽产量年均增长3%以上,订单收购示范区内油菜籽3.6万吨,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带动全县发展油菜42万亩,总产达到6.5万吨,总产值达到3.25亿元,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亿元。
发展大豆玉米种植。加大低产低效产业园改造,有效利用幼龄果园、椒园、茶园等套作大豆玉米,切实做到空闲土、撂荒地应种尽种种满种尽,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千方百计保证粮食面积和产量双稳定。
发展酿酒专用粮。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大力推广“金糯梁1号”“金糯梁2号”等酿酒专用粮品种,示范“油菜—高粱”高效利用复种模式,亩产值突破1万元,带动全县种植酿酒专用粮5万亩,推动全县白酒产业振兴发展。
创建粮油园区。在灵山镇、南天门管委会、云台镇、板庙镇等地创建万亩山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2个以上(其中省级1个),购置大中型生产机械20台,建设现代化大米加工厂1个,深入推进园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组织化、生态化、机械化、智能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打造“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加快推进粮油产业现代化发展。
到2025年,全县粮油播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40万吨,油菜籽产量达到6万吨,基本实现主要粮油自给自足。
第五章 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花椒产业
对10万亩花椒核心标准化基地在良种选育、种苗繁育、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园区产业道路、生产作业道路、灌溉设施、花椒管护用房和初、精深加工房建设、仓储、物流、销售等方面提档升级。发挥林地生产潜力,推动“花椒+土鸡”“花椒+番鸭”等林禽模式发展,提高林地综合效益,实现促进农林产业循环相生、协调发展。依托花椒产地优势,做好配套设施、水电气路讯等要素保障,逐步提升花椒产地初加工潜力,鼓励动员有能力的业主分批建设初、精深加工厂,同步配套小微型冻库,进行花椒脱籽(粒)、烘干、色选、冷藏保鲜等初加工,提高花椒成品利用率,力争建成初加工厂60个。加强花椒产品技术研发,加快建成平昌青花椒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完善花椒深加工链条,做深做实花椒精深加工,加大花椒复合调味品、日化品、医药产品、保健食品等产品开发力度,破解花椒产品单一、低端、同质化等问题,力争创造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花椒拳头产品。依托青花椒交易中心、“平昌原产地商品”天猫旗舰店等,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青花椒销售网络,切实做好线上销售。依托青花椒交易市场抓好线下营销,支持巴山天香、念绿椒等龙头企业带头收购。到2035年,实现10万亩青花椒持续稳产、高产,年产鲜花椒1.5亿斤以上,年综合产值20亿元以上。
第二节 茶叶产业
坚持以现代茶叶园区建设为抓手,示范引领全县茶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融合化发展,培育3个市级以上现代茶叶园区(金宝山茶叶园区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进一步创新茶园建设和管护机制,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强化采摘标准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种茶水平。按照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生态化茶园建设要求,重点在海拔600—1200米之间的黄金生长带建立标准化茶叶基地,改造提升标准化茶园基地20万亩,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5万亩,新建茶苗良种繁育基地0.05万亩。强化茶园田间管护,积极推行人工、物理、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引进先进机采技术和智能化设备设施,大力推广机械化采摘,降低茶叶采摘成本,提高茶叶下树率。持续加强与中茶所、川茶所、川农大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技术支撑。扶持发展茶叶加工企业,尽快形成大、中、小、微配套结合的立体式全覆盖的加工体系,实现鲜叶加工利用最大化,提高茶叶年加工能力,新培育省级“精细川茶自动化清洁加工示范企业”10家,新引进茶叶加工企业5家。鼓励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茶叶市场经纪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行“企业+基地+专合社+农户”的抱团发展方式,不断拉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企共进双赢。推动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和精深加工。运用现代农业设施设备对茶叶种植基地进行科学管理,提升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在邱家镇新建一条20吨精品茶叶及5吨茶多酚提取生产线,提升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推介会、茶叶交易市场等平台,茶博会、农博会等各类茶事活动,提升区域品牌“平昌青芽茶”市场知名度;支持茶叶加工企业创品牌、拓市场,坚持走“西进北上东扩”的营销战略,促进平昌茶叶品质、产量、销量全面提高。
第三节 蔬菜产业
立足“优、绿、特、强、新”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蔬菜特色产业向精品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注重打造优质蔬菜、有机蔬菜、无公害产品。以土兴、驷马、云台、响滩、泥龙等镇为产业发展基础,辐射带动周边镇,全力打造蔬菜产业连片发展区域。到2025年,改扩建现有蔬菜基地1万亩,全县蔬菜(食用菌)产量达到32万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和农业企业,开展育苗、种植、水肥管理等技术指导。鼓励种植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进行分级采摘、分级包装、分级销售、加工、配送,降低转运损耗,提高商品化率。通过稳面积、调结构、提质量、搞加工、创品牌、增效益,引进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15个,推广绿色高效防控技术3项,发展农商(超)订单生产企业(大户)10个,稳定增加菜农收入,助力我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第四节 肉牛产业
依托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以得胜镇1万头肉牛养殖基地为核心,打造川东北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场——得胜牛市,带动山地肉牛产业集群发展,把我县建成四川山地肉牛产业集群核心区。同时创新肉牛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肉牛规模养殖,积极引导养殖业主和农户向肉牛养殖现代农业园区集聚,辐射带动小农户发展。加强标准化良种肉牛引种、示范养殖场和良种肉牛扩繁场建设,加速推进能繁母牛场、肉牛精深加工厂建设,推进从牧草种植、能繁、育肥、屠宰、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建设。着力攻克肉牛遗传改良、生物技术育种、饲料营养、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到2025年,建成全省肉牛化产业化强县,建成肉牛规模养殖场200个,肉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8万头),年出栏肉牛5万头,实现肉牛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
第五节 生猪产业
提振发展生猪产业,推动生猪养殖由分散化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按照“圈舍标准化、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发展要求,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结合,加快推进生猪规模场建设。巩固温氏3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建成双胞胎集团、正邦集团各20万头生猪产能项目,发展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养殖场300家。到2025年,全县生猪出栏量常年稳定在80万头左右,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0%。支持多层式楼房养猪,积极探索“企业+集体经济+农户”合作养猪新路子。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全力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严格落实调入检疫和落地检疫“双检”制度,全面加强调运监管和动态排查力度。
第六节 水产产业
以落实长江10年禁捕政策为契机,立足县域丰富的水资源,加快推动水产产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生态类型相匹配,建立各具特色的水产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粮经复合稻田养殖,加快推动现代水产业转型发展,到2025年,建地理标志产品“江口青鳙”原种繁育场1个,成立江口青鳙研究所,建江口青鳙养殖基地0.2万亩,组建江口青鳙经济联合体;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万亩,建成星级渔旅融合产业综合体1个。注重水产品加工发展,力争创建渔业省级龙头企业2个,技改扩能水产品加工企业2家,水产品加工产量达到1.2万吨以上,全县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8亿元。着力培育休闲渔业业态,创建2个省级以上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规划1条土兴镇华山渔村—白衣镇渔村—涵水镇幸福渔村的休闲渔业旅游线路。加强品牌建设,打造5个省、市级以上渔业品牌,创建2家省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取得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进一步完善现代渔政管理体系和渔政执法体系,新建2个渔政码头,严格实施好长江流域禁捕制度,全面加强通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巴河等重点水域禁捕管理,切实维护好禁渔秩序。在通河、巴河新建人工增殖放流通道2个,新增1-2个增殖放流鱼苗培育示范基地,每年在禁捕水域开展人工增殖放流鱼苗300万尾以上。
第六章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强化农业发展韧性
第一节 推进设施装备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设施布局标准化、设施建造宜机化、生产作业机械化、设施装备智能化和生产服务社会化发展。加大新机具新技术引进、试验、推广,依托农用无人机等智能化农机设备,积极推动水稻、茶叶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广适合山区农业普及使用的机耕、机管、机采(收)等新机具。到2025年,建成“五良”融合基地3.5万亩。加快推进畜牧水产养殖自动化喂料及人工环境控制装备技术发展,引导和扶持设施农业,加快发展智能农业。建设智慧灌溉工程,推进农业灌溉向精准精量、智能控制转变,促进园区实现能灌保灌、高效节水、精准控制。到2025年,建设智慧灌溉园区0.62万亩,其中粮油育苗智慧灌溉园区0.02万亩。大力推广全程机械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形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新模式,推动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将生猪等畜产品生产、山区特色产业发展所需机具全部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同时加大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等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力争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
第二节 做强质量品牌建设
一、推进质量兴农
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力度,严把产地环境安全关、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关、流通销售质量安全关,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生产过程管控,规范使用种子、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规定,着力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大力推广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全程可追溯,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二、强化品牌引领
实施品牌强农行动,加快推进农产品绿色、有机等农产品认证,加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分类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创建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农业企业为主,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品牌。持续推进平昌青花椒、平昌青芽茶、江口青鳙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宣传推介和保护利用,着力提升平昌优质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创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乡字号”“土字号”特色产业“金字招牌”。到2025年,“三品一标”农产品保有量达到8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率达100%。
第三节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企业开展“卡脖子”和颠覆性技术攻关,鼓励高校院所、社会资本共建科研平台、共促科研创新、共享科研成果,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水平。加强现代种业创新。围绕水稻、茶叶、花椒、肉牛、江口青鳙等优势特色种养产业,做好种质收集保存、种质开发利用、品种选育繁育,加快提高自主繁育、良种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在种植与养殖、农产品加工与机械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到2025年,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实施科技特派员下乡工程。加大科技服务“三农”力度,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需求,组建科技特派团队伍,聘用科技特派员25名以上,每年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不少于100场(次),深入巩固脱贫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机制,促进贫困地区创新驱动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机衔接。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镇农技、畜牧和农经阵地建设,配备现代化办公室设施和仪器设备。培育新型农业人才。加强培育一批农业生产技术能手,着力壮大培育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等技术队伍,带动农业生产发展。
第四节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一、积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
强化秸秆综合利用,采取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种方式,推广秸秆高效利用模式,建成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秸秆收储体系,完善秸秆“收储—运输—转化”服务产业链,建立市场化长效运转机制,建成62处2000平方米秸秆收储中心,推动完善秸秆收储体系,新增饲料化利用秸秆20万吨,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基本杜绝露天焚烧现象,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设施设备和大型沼气供气工程,实现粪污零排放、零污染和资源化利用。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推广普及商品有机肥配套使用,建成10万亩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在每个镇启动2个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点,推进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到2025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化肥施用量减少3%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
切实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确保全县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网络体系建设,强化县内动植物疫病诊断监测和防控预警体系建设。持续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同步做好口蹄疫、禽流感、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工作,改扩建县级兽医实验室和镇畜牧兽医站,提高检测诊断和防控能力,兽医实验室和畜牧兽医站病种病原学、血清学检测诊断能力和优先防控能力得到增强,畜禽运输车辆实现就近清洗和消毒,控制和防治疫病蔓延能力全面提升。切实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进病虫害测报工作信息化发展,提高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和准确率,到2025年,建成县级智慧植保控制中心1个,固定观测站1个,主要农经作物智能观测场15个。
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进一步加强对自然保护地、水源涵养区、绿色产业区等生态脆弱和敏感区的保护和治理,增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好县域生态安全屏障。严格落实“林长制”、稳步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渠江上游水源涵养林建设、森林碳汇试点,积极推进巴河、通河流域及其支流沿岸防护林和生态廊道建设,强化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以驷马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保护修复河湖湿地、小微湿地。全面实施绿化美化行动,重点推进村内造林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改善乡村生态和人居环境。加强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渠江(平昌段)干流防洪治理、干支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落实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重点任务,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系统。严格落实县镇村河(湖)长制,全面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加强流域上下游水环境治理协调配合和联防联控,推进通巴两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展污染河段、重要水体水生态修复。持续加强饮用水源地水源保护,健全水质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河库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全面开展受污染耕地排查,对中轻度污染耕地实施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对重度污染耕地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坚持走绿色发展的生态道路,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明确补偿原则、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手段,确立合理可行的区域生态补偿标准,规范补偿程序,建立严厉经济惩罚、政治问责机制,达到区域内治污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实现区域污染联防联控。
第五节 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
一、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实施“农业+电商”行动,重点支持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扶持电商平台企业在行政村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站点,为村民提供代购代销、代存代缴、代收快递包裹等电商服务,提高村级电商服务站覆盖率。加强与淘宝、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企业合作,建设线下直销展示运营中心,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产品网络销售模式,推动中、小传统农产品批发零售主体网络化经营,创新农产品优质优价销售新模式。依托平昌电商产业园,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入驻“平昌原产地”官方旗舰店,实现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将产业基地与终端市场连起来,打造产销融合有机整体。到2025年,网上注册农产品电子商务主体超过200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亿元。
二、加快建设智慧农业
加快推动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不断优化数字农业农村项目布局和设计,谋划推动智慧农业工程。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S技术、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农业智能设备在农业生产的在线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推动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建设。并在不同规模、不同主体开展大田作物精准作业、智慧养殖、园艺作物等智能化生产、无人化作业示范。同时借力数字化赋能,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平台建设,推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天空地一体化观测体系,实现对农业生产全领域、全过程、全覆盖的实时动态监测。加大“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力度,持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到2025年,全县建成智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10个,数字化示范养殖场500个。
第七章 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构建产业
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一、推动多层次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构建优势互补、业态相融、协调发展的园区产业体系,
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积极与旅游景区和美丽乡村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打造,努力探索“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基地公园化、产业特色化、农旅一体化”的园区融合发展新模式。持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建设水平和综合效益,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生产方式绿色、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加速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率先在现代农业园区落地。通过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全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计划培育壮大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现代农业园区1个(茶叶+花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江口青鳙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金宝山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板庙海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肉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市县级园区5个(生猪养殖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创新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路径
积极探索多方参与、多方联动、多方盈利的投入机制、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催生释放现代农业动力活力。创新多元投入发展机制,坚持“财政资金投入、社会资本参与、金融信贷撬动”等多元投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新多方盈利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园区+专合社+农户”“基地+龙头+农户”等模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链中多方盈利,让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创新多措并举风险防范机制,全面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并给予财政资金补助,建立“最低保护价+最终收购价”的农产品价格保障机制,实行农产品统一保底回收,最大限度降低农业产业发展风险,切实保障农户利益。创新考核奖惩机制,对园区建设的各项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纳入挂联的县级相关部门和园区覆盖镇的年度工作目标重要考核内容,每季度排位通报建设进度,年终严格考核,逗硬奖惩。
第二节 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
一、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引导加工企业重心下沉,全面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着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延时类初加工,促进挑选整理、清洗烘干、冷藏保鲜等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就地就近建设,提高园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建成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优质原料产区。大力支持三十二梁镇、云台镇、邱家镇、笔山镇等优质茶基地,集中建设一批贮藏、烘干、净化、分级等产地初加工设施。巩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花椒、茶叶、生态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采取外引内培双轮驱动,新培育或改造提升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培育以土兴镇、驷马镇、云台镇、岳家镇、兰草镇、澌岸镇等镇为基地的花椒深加工产业。到2025年,建成1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5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
二、促进农产品流通
强化农产品物流建设,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农产品物流节点,发展直销配送、连锁经营、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通过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衔接顺畅、功能基层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有效解决农产品储藏和运输难题,实现新鲜入市、错峰上市,提高产品市场价格。到2025年,新建或改建仓储保鲜烘干冷链设施300个,仓储保鲜冷链能力达到鲜活农产品总量的60%以上。同时在现有物流体系的基础之上,统筹整合物流资源,完善升级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打通农村网络购销运输配送渠道,实现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建成平昌县乐顺生猪规模屠宰场及冷链物流,实现市场稳产保供。
第三节 丰富乡村经济新业态
一、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生态康养等深度融合,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推动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十四五”期间,重点围绕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三十二梁现代茶叶产业园,板庙海升产业园、大石童话小镇,土兴花椒产业园,金宝山万亩茶旅融合园区,打造一批集采摘体验、生态涵养、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培育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多极多链增收。
二、积极培育农业主题公园
以种养业生产基地、田园风光、农耕体验等资源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主题IP为特定内容,有效连接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创建一批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创意、田园景观、农产品展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公园。到2025年,力争培育“金宝山茶旅融合”“土兴青花椒园”和“涵水道生渔业”3个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
第八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第一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和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抓好农村产业发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工作。持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常态化监测已脱贫对象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抓好已脱贫对象补短板强弱项,用好资产收益扶贫专项基金,精准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发生。强化扶贫资产管理,全面清理扶贫资产,纳入国有资产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建立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公共服务设施营运、扶贫产业持续益贫机制。
第二节 加快推进村庄科学规划
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全面开展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县域5个镇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村级片区规划应编尽编,同步完成片区相关专项规划。对暂时没有编制规划的村,严格按照县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控要求进行建设。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建立规范的审批和管理制度,依法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对农房风貌的管控和引导,系统保护自然风光、田园景观、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乡村建设为民而建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第三节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继续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无害化厕所建设,结合乡村旅游开发、新村建设等,统筹推进村活动阵地、学校、卫生室、聚居点等公共场所达标公共卫生厕所配套建设。到2025年,全县基本普及卫生厕所。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设施,推动农村垃圾由多变少、由废变宝。持续推进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到2025年,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全覆盖、村民小组专职保洁员全覆盖。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被撤并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快推进农村河湖“清四乱”工作。持续开展水美新村建设。到2025年,7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专项提升行动,推动农户院落环境整治。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危旧房屋排查和改造,加大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支持力度,推行农村住房建设全过程管理,推进“数字农房”建设,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和乡村宜居水平。
第四节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县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加快建设政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对在艰苦地区、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开展镇、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创新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行动,开展乡土人才示范培训,认定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农村家庭能人。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扶持更多小农户发展为现代家庭农场,到2025年,基本实现每个村民小组有一个家庭农场。加快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乡村手工艺人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乡村工匠。创新职业农民培养机制,实施高素质现代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扩大中职学校面向农村招生规模。加强乡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支持科技人员兼职取酬和离岗创业、引进大中专毕业生、支持退休干部等新乡贤返乡投身农业生产经营。探索在具有一定基础的农民中培养社会工作人才。
第五节 增强乡村治理效能
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一核三治”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确保全县乡村治理有效、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推动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统揽全局,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的体系架构,在国家、省、市层面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镇(街道)、村(社区)两级乡村发展治理政策体系研究,建立明晰顺畅的逐级传导工作体系。构建由镇(街道)—村(社区)—村小组(楼栋院落)三级党建网格,定期开展党建引领基层发展治理主题活动。全面推进党组织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三个一肩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到2025年,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村占比达到97%。开展“乡村社区发展治理示范党支部”创建,打造示范点10个,以点带面,提升工作质量,推动党建引领。
二、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进一步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办理、民间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强化自然村的自治功能,加快开展以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积极探索村民自治机制创新。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推动“法律进乡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等活动,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农民法律意识。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开展“雪亮工程”建设,提升乡村智能化、网格化水平。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街道)”,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开展“庭审进乡村”等活动。提升乡村德治软实力,弘扬“重孝”“尚贤”等中华传统美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农村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农村道德模范、最美邻里、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寻找最美家庭等选树活动,开展乡风评议,弘扬道德新风。推进乡村诚信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
三、开展精准提能行动
依托全县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细化、优化培育对象库,彻底摸清不同类型培训对象的需求,围绕乡村发展与治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全面提高党员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长远眼光。统筹用好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等各类资源,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集聚乡土人才第一资源,引导人才扎根农村、乡贤建设农村,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智力支持。重点开展乡村治理的党员干部、农业经理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特色产业人才等主体带头人培育和专项技术技能培训。同时创新培育方式,遵循乡村社区发展治理规律及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采用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集中与分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积极推广小班制、菜单式学习和导师制、孵化式辅导等培育模式,扩大培训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培育对象到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进行实操演练、观摩交流,在实战环境中提升能力水平。到2025年,培训党员干部3000人次,农业职业经理人10000人次。
第九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全面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第一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一、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现有的承包关系,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加强承包耕地用途管制,坚持农业用途,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禁基本农田“非粮化”。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有效流转。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流转,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围绕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探索完善宅基地使用权属的分配、流转、退出、使用等运作机制。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出租、出资、入股、转让、抵押等制度,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规范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逐步实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严格保护集体成员的土地收益权。
三、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以及抵押、担保和继承的更多实现形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多渠道开辟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径。鼓励以资源利用、生产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多种途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推动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大数据平台,实现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机构全覆盖。
四、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
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认定和识别机制,借助大数据技术,加强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同时联动农业农村局、民政局、医保局等部门,全力做好低收入人口的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和动态管理工作。通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以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等途径,加强产业扶贫、造血式扶贫,促进低收入农户勤劳致富,提升自身发展能力。
第二节 推动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
一、完善人才流动保障体系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入实施回引创业工程,通过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住房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着力打造政策洼地,招引一批有经济实力、有经营理念、有市场资源的业主来投资兴建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大学生和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办领办家庭农场、专合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抱团发展模式,着力破解市场经济中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现实问题。切实贯彻实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教育文化、健康养老、扶贫开发等工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引导和支持规划、建筑、景观、市政、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领域设计人员下乡服务,大幅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鼓励科技人员技术、资金等入股。
二、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稳定财政投入机制,加快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提升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创新投入方式,通过政府补助贴息、奖励保险等措施,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构建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要载体,不断探索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强化金融支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信贷供给体系,创新农村信贷产品,用好“巴山惠农贷”“巴山兴业贷”“巴山城镇贷”等产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和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的能力和水平。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小农户保险投保率。拓宽农业保险服务领域,形成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等多元化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满足差异化、多层次的风险保障需求。
三、统筹优化城乡发展用地供给
完善农村用地保障机制,保障设施农业和乡村产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以盘活存量用地或优化存量用地为主导,积极开展乡村闲置校舍、旧厂房、闲置农房、废弃地等整治,最大限度地利用闲置乡村土地。同时项目建设要生态化、建设规模要减量化,避免用城市化的手法来发展乡村。对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使用建设用地的,允许开展“点状”供地模式,有效解决项目用地分散、单幅用地数量不多等问题,改变传统整片供地方式。在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村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用地可申请使用。同时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鼓励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未利用地,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展设施农业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优质耕地。
第三节 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机制,统筹规划城乡道路、物流、供水、供电、通信、垃圾污水等城乡基础设施,推动市政公用设施向城郊村、中心镇延伸,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改造老旧路、完善通组路、打通断头路、连接产业路,切实巩固“四好农村路”成果,同时启动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和产业路支撑工程,到2025年,完成撤并建制村联网路建设50公里。实施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加强村级客运站点及线路建设,全面推行县、镇、村三级“路长制”。完善物流网络节点,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及末端网络建设,实现农村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同时加强镇村两级农村商贸中心建设,完善镇级商贸中心和村级便民商业网点。做好农村供水保障,切实做好农村供水支网建设与维护工作,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实施一批水源建设、防汛抗旱和农业灌溉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全县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狠抓县域河流防洪治理和河道整治工程,推进白衣镇、响滩镇防洪堤建设。到2025年,整治小型病险水库47座,新建和整治山坪塘986口。巩固提升农村电网,以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为重点,加快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和农业生产用电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加快农村天然气入户,持续推动天然气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多元化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清洁能源和农村可再生能源。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启动一批数字乡村示范镇、村建设,加强农村偏远镇、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深度覆盖、5G网络向农村延伸,实现“智慧广电”网络乡村全覆盖。同时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气象条件研究,全面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
第四节 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建立县、镇、村统筹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健康乡村、农村养老、农村生活综合服务。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改善提升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推进农村高中校点布局调整。完善农村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城乡教育联合体建设,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健全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职务(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开展耕读教育。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开展健康乡村行动,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医保总额预算管理,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对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县级医院建设,选建一批镇中心卫生院,持续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健康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提升敬老院照护服务能力,完善县、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提升农村综合服务水平,健全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理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标准,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逐步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及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持续推进农村殡葬改革,提升殡葬公共服务能力,引导广大农民转变旧的丧葬观念,提倡厚养薄葬、文明治丧。
第十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主心骨作用,提高党全面领导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进一步明确县镇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构建了职责清晰、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责任体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原则,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精心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凝聚多方力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二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项目投资导向,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园区等方面,储备编制一批、向上争取一批、实施建设一批涉农重点项目,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探索良性互动,力争更多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计划。争取“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重点项目30项,总投资133亿元。
第三节 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工作目标考核责任机制,严格实行检查考核、责任追究和表彰绩效奖励,使目标、权利、责任相统一。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对部门和地方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围绕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等内容,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进度要求,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附件:平昌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重点项目库
附件
平昌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重点项目库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建设地点 |
建设起止时间 |
规划总投资 (万元) |
“十四五”期间投资(万元) |
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8个) |
||||||
1 |
茶叶+花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 |
改造提升绿色标准化茶叶基地3万亩,建设良种示范基地1000亩,引进和培育茶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3家,支持已建成的茶叶加工厂技改扩能茶叶生产线5条,建设气调冷藏库及冷链配送中心,完善茶叶主题公园配套,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宣传推广“平昌青芽茶”区域公共品牌,完成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配套完善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巩固提升10万亩青花椒基地,配套开展农田水利、园区产业道路、生产作业道路、灌溉设施、花椒看护用房建设,建成青花椒初、精深加工厂60个,同步建成仓储、物流设施,建成线上线下销售平台。 |
土兴镇、得胜镇、笔山镇、三十二梁镇、邱家镇、云台镇、驷马镇、望京镇、泥龙镇、澌岸镇、镇龙镇、岳家镇、兰草镇 |
2021-2025 |
45000 |
45000 |
2 |
青花椒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创建项目 |
改造提升青花椒产业基地10万亩;新建青花椒精深加工龙头企业3家,培育花椒初加工厂60家;建成大型青花椒交易中心,配套冷链物流及电子商务系统;打造“平昌青花椒”区域公用品牌,创建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 |
土兴镇、驷马镇、粉壁镇、岳家镇、兰草镇、澌岸镇 |
2021-2025 |
40000 |
40000 |
3 |
江口青鳙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 |
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江口青鳙”,以平昌县道生渔业养殖基地为核心片区,高标准打造现代水产养殖基地10万亩,其中建设“江口青鳙”养殖示范基地1500亩,提高饲料投喂机械化水平,建设气调冷藏及冷链物流配送中心1个,培育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 |
涵水镇、白衣镇、驷马镇 |
2021-2025 |
15000 |
15000 |
4 |
金宝山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 |
以金宝街道办事处石庙村、八庙村、七里村、南家村、尖山社区、五马社区、凉云村、江口街道草庙村为核心集中连片发展茶叶基地2万亩,配套发展蔬菜基地1万亩,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打造现代农业主题公园1个,建成平昌优质高山茶种植示范基地500亩,引进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3条,蔬菜加工生产线2条,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及仓储设施设备。 |
金宝街道、同州街道、江口街道 |
2021-2025 |
30000 |
30000 |
5 |
板庙海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 |
以板庙海越农业科技园为核心,在板庙镇、三十二梁镇、江口街道办、白衣镇、涵水镇等10个镇(街道)建优质果蔬、种养循环农业基地10万亩、农产品粗加工厂5个、果汁深加工厂一家,利用养殖粪污为主要原料建有机肥加工厂2个,建农旅融合产业园区3个、农产品冷链物流及仓储设施、数字化农业示范园2个。 |
板庙镇、三十二梁镇、江口街道、白衣镇、涵水镇 |
2021-2024 |
15000 |
15000 |
6 |
肉牛省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 |
在得胜镇大力发展现代肉牛生态养殖,配套发展茶叶、花椒等平昌特色产业,建立完善的现代肉牛生态养殖、种养循环、精深加工等配套设施设备,培育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牛肉精深加工生产线2条,培育本地牛肉知名品牌1个,建设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备1座。 |
得胜镇、驷马镇、澌岸镇 |
2021-2025 |
15000 |
15000 |
7 |
道地药材市五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 |
在板庙镇、江口街道办、邱家镇、云台镇等地集中连片发展道地药材5万亩,建设道地药材深加工龙头企业3家,培育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配置自动化、数字化等现代农业生产线5条,购置道地药材烘干设备100台(套)。 |
板庙镇、江口街道、邱家镇、云台镇 |
2021-2023 |
6500 |
6500 |
8 |
现代农业生猪产业园区创建项目 |
创建现代农业生猪产业园区5个,其中县级1个、市级1个、省级2个、国家级1个 |
全县 |
2021-2025 |
50000 |
50000 |
二、产业发展提升项目(11个) |
||||||
1 |
现代粮油加工基地建设 |
在云台镇双坪村建立现代化大米加工厂1个,面积3300平方米,配备日加工生产能力60吨以上的设备1套,年加工优质大米1000吨以上,创建优质大米品牌2个。建立烘干房30平方米,配备日处理10吨以上的粮食烘干设备1套。购进微耕机、插秧机、电动喷雾机、收割机等生产机具20台,大力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能力。 |
云台镇 |
2021-2025 |
5000 |
5000 |
2 |
“天府菜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
利用我县“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成果,建设10万亩绿色优质“天府菜油”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新建高标准农田3.5万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油菜适度规模经营2万亩,带动农户面达50%以上。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机械化收获率达25%以上。带动全县发展油菜42万亩,总产达到6.5万吨,总产值达到3.25亿元,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亿元。扶持本地油菜籽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订单收购油菜籽2万吨,创建“天府菜油”知名品牌1个。 |
驷马镇、兰草镇、江口街道办事处、白衣镇、板庙镇、云台镇、笔山镇、望京镇、江家口镇、元山镇、南天门管委会 |
2021-2023 |
7000 |
7000 |
3 |
10万亩酿酒高粱产业化发展建设 |
依托“江口醇”“小角楼”酒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新建10万亩酿酒高粱基地,配套建设2000亩优质高粱种繁育基地。 |
得胜镇、驷马镇、兰草镇、粉壁镇 |
2021-2025 |
30000 |
30000 |
4 |
生猪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
新建生猪全产业链,推动生猪养加销一体化,实现年出栏生猪200万头产业集群规模;配套建设种猪场3个、养殖园区3个、合作规模养殖户500家、饲料加工厂3个、生猪屠宰加工厂1个,以及冷链物流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新建以生猪粪肥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厂1个。 |
全县 |
2021-2025 |
200000 |
200000 |
5 |
平昌县牛羊规模屠宰加工厂建设 |
项目设计生产能力为年屠宰肉牛5万头,加工生产优质牛肉1.15万吨;屠宰肉羊5万只,加工生产优质羊肉0.07万吨。项目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23105平方米,其中新建牛羊屠宰分割生产区11400平方米,综合服务区7166平方米,污水处理区4539立方米。安装牛羊屠宰生产线各一条,排酸生产线一条,分割生产线2条,冷藏冷冻库1000立方米,冷藏运输车2台。 |
得胜镇 |
2021-2022 |
5000 |
5000 |
6 |
巴山土鸡生态养殖产业链工程 |
建成年出栏500万只以上的巴山土鸡供应基地;新建土鸡屠宰及精深加工厂1个,年屠宰加工土鸡500万只;建成冷链物流体系和销售平台。 |
云台镇、镇龙镇、板庙镇、江口街道 |
2021-2025 |
10000 |
10000 |
7 |
蔬菜基地建设 |
新扩建蔬菜基地1万亩,新增蔬菜产量3600吨。 |
驷马镇、泥龙镇、三十二梁镇、板庙镇、白衣镇、金宝街道 |
2021-2025 |
5000 |
5000 |
8 |
现代水果种植基地建设 |
开发引进优质水果品种,建设现代水果种植基地1.2万亩,其中建0.5万亩核心园区,开展星级培育创建工作。 |
元山镇、灵山镇 |
2021-2025 |
10000 |
10000 |
9 |
茶叶精深加工 |
加强茶叶管理,新建20吨精品茶叶及5吨茶多酚提取生产线。 |
云台镇、邱家镇 |
2021-2025 |
40000 |
40000 |
10 |
道地药材基地建设 |
培育壮大道地药材产业,新建标准化道地药材种植基地1.5万亩。 |
邱家镇、板庙镇 |
2021-2025 |
5000 |
5000 |
11 |
现代渔业发展与园区创建工程 |
新建江口青鳙养殖基地2000亩、高标准精养池塘2000亩,购置现代渔业发展所需的自动化、智能化等设施设备1000套(台、个),建成星级渔旅融合产业综合体1个,创建渔业省级龙头企业1个,技改扩能水产品加工企业1家,到十四五末年水产品加工产量达到1.2万吨以上。 |
涵水镇、驷马镇、白衣镇 |
2021-2025 |
20000 |
20000 |
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9个) |
||||||
1 |
白衣古镇文旅融合发展 |
优化白衣古镇景区提升规划,推进白衣古镇二期建设,提升《下里巴人》等民俗演绎剧目进行常态化演出,配套完善白衣镇圈井村至渔滩社区河段生态防洪治理体系,建设跨河索桥、上山索道等,打造特色旅游商品示范区,打造全鱼宴、民宿品牌,打造研学旅行基地。 |
白衣镇 |
2021-2025 |
23000 |
23000 |
2 |
白衣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性开发 |
占地10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对白衣古镇“吴氏宗祠”“永延乾钱庄”等古建筑群进行修缮和保护;完善旅游厕所、功能用房等配套设施以及核心区游步道。 |
白衣镇 |
2021-2023 |
2500 |
2500 |
3 |
驷马水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综合提升开发 |
新建游客服务及展览中心、游客接待服务用房;打造马骡滩至大峡谷景镇融合街区;推进系列旅游产品开发,持续推进巴山田园综合体和玻璃桥二期项目建设,规划建设“花香万家”项目,加快启动建设罗中立乡土艺术美术馆;新建水乡军事拓展训练基地,新(改)建旅游公路、步游道。 |
驷马镇 |
2021-2025 |
20000 |
20000 |
4 |
镇龙山—江家口旅游环线建设 |
围绕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依托江家口水库,打造“一山一湖一环”旅游景区,开发康养度假、农耕体验等旅游产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培育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巴山民宿等,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一生产一休闲一康乐一教育”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
镇龙镇、江家口镇 |
2023-2028 |
200000 |
125000 |
5 |
红梁小镇产旅融合发展 |
在大宁、桥沟社区连片打造1000亩红高粱、油菜种植基地;依托种植基地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综合体,新建玻璃桥、儿童乐园、丛林探险、无动力游乐设施、动物乐园等旅游娱乐项目。 |
江口街道办事处 |
2021-2023 |
25000 |
25000 |
6 |
“椒香渔村.田园华山”综合体提升工程 |
建占地1200平米传统文化国学馆、家风家训馆(举人堂);提升蚕桑产业“产学研”基地及业态功能;建现代农业体验基地1200亩,新培育巴山民宿3家,同步配套现代园区道路11公里及电力、雨污管网等配套设施。 |
土兴镇 |
2021-2025 |
20000 |
20000 |
7 |
水利旅游风景区 |
建设城市滨水景区、江家口水库景区、龙潭溪河湖公园、白衣水乡景区、驷马水乡景区、双滩景区、双桥水库景区、牛角坑水库景区、友谊水库景区9处集生态保护、滨水休闲、文化体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水生态文明示范区。 |
江家口镇、同州街道、驷马镇、白衣镇、泥龙镇、元山镇、响滩镇 |
2021-2030 |
148500 |
85000 |
8 |
金宝山近郊康养休闲区建设 |
规范打造金宝山片区、钟宝山片区、黑马山片区、五龙观生态旅游综合体,连片打造金宝观、鸡公岭自然原生态景观;新建康养中心、游园步道、观光农业、观景亭、游憩驿站、森林趣苑、儿童乐园等;打造中包山、独柏树、袁家梁、大茅坪生态及文化景观,集休闲度假、养生养老、乡村旅游于一体,同步完善附属配套设施;打造黑马山自然景观、改造翡翠湖、建造花海、建设现代智慧农业田园综合体,传承农耕文化等;新建凌云五龙广场10000平方米及宾馆、接待中心、儿童乐园、停车场等。 |
金宝街道 |
2021-2035 |
500000 |
150000 |
9 |
三清寺片区风情小镇 |
新建三清寺观光农业2000亩,配套建设游客中心、儿童乐园,同时对三道溪沟进行综合打造,完善水上游乐设施、码头等。 |
大寨镇 |
2022-2026 |
58000 |
5000 |
四、产业经营体系建设(4个) |
||||||
1 |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广泛发动小农户参与或加入家庭农场和专合组织,实现农业经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管理高效化,新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600家,达到“社社都有合作社、人人都是农场主”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同时,积极支持一批发展快速、技术领先、效益显著的具有行业、区域带头作用的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培育示范主体580家,其中国省级130家、市级150家、县级300家,实现村有示范主体、镇有龙头企业。 |
全县 |
2021-2025 |
7500 |
7500 |
2 |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
向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注入20万元阵地建设资金和60万元生产发展资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自给式”发展,让集体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有力保障。 |
全县 |
2021-2025 |
30000 |
30000 |
3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畜牧产业、渔业) |
创建生猪、肉牛省级龙头企业各1个,渔业省级龙头企业2个。 |
全县 |
2021-2025 |
40000 |
40000 |
4 |
平昌县特色农产品品牌升级建设 |
打造县域地方公共品牌,建立平昌特色产品优选库,并制定准入机制,统一质量认证、分等分级、产品包装、业务规范等标准,加大“平昌青花椒”“江口青鳙”“平昌青芽茶”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品牌宣传、培育力度,进行区域品牌整体营销。 |
全县 |
2021-2025 |
12000 |
12000 |
五、生态环保项目(7个) |
||||||
1 |
平昌县规模以上乡镇集中供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项目 |
对友谊水库、牛角坑水库、跃进水库周边行政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同时加强水库周边防护隔离设施建设,确保水质常年稳定达标。主要工程内容包括:修建污水收集及截污管网、隔离防护带、生态隔离墙、小型人工湿地、在库区外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建设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
响滩镇、泥龙镇、金宝街道 |
2021-2025 |
14000 |
14000 |
2 |
平昌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 |
在全县50个行政村(农村社区)新建单户式或集中式化粪池,配套建设人工湿地或农灌池,配套污水管网约120千米 |
全县 |
2021-2025 |
12000 |
12000 |
3 |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扩建项目 |
改建完善第一轮未实施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设施设备,新建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确保全县畜禽规模养殖粪污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和资源化利用。 |
全县 |
2021-2025 |
15000 |
15000 |
4 |
化肥减量增效推广应用 |
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10万亩并进行物化补助有机肥10000吨、在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设立大广告牌;采集分析化验土壤样品2360个;开展农户施肥量调查1500份;开展技术培训20场次、印制发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册2.5万册、施肥建议卡5万份;布设田间肥效试验50个、启动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62处。 |
全县 |
2021-2025 |
2000 |
2000 |
5 |
县秸秆露天禁烧监管系统 |
新建秸秆露天禁烧监控点位30个。 |
全县 |
2021-2025 |
2100 |
2100 |
6 |
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 |
以养牛场为主体,在全县范围内新建秸秆收储处理中心100个,新增饲料化利用秸秆20万吨。 |
全县 |
2021-2025 |
5000 |
5000 |
7 |
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 |
建成覆盖县区、镇乡、村组三级的秸秆收储体系,完善秸秆“收储-运输-转化”服务产业链,建立市场化长效运转机制。计划在全县每个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两个2000平方米的收储中心并配套基本的秸秆收储机械(割草机、叉车、地磅、小型秸秆粉碎捡拾打捆机、农用车等),推进全县秸秆综合利用全覆盖。 |
全县 |
2021-2025 |
7200 |
7200 |
六、宜居乡村建设(8个) |
||||||
1 |
场镇及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
新建污水处理设施51处,配套管网257.3千米,污水处理能力共计3.27万吨/日。 |
全县 |
2021-2024 |
92400 |
92400 |
2 |
厕所革命 |
新建户用卫生厕所1万户,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3万户,新建农村无害化公共厕所100座。 |
全县 |
2021-2025 |
10000 |
10000 |
3 |
村庄亮化工程建设 |
在农村聚居点和院户安装太阳能路灯1.6万盏。 |
全县 |
2021-2025 |
3200 |
3200 |
4 |
“雪亮工程”补点升级工程 |
完成省里要求每个村居不少于5个的标准,补点1200个。 |
全县 |
2021-2022 |
2000 |
2000 |
5 |
农村危房改造 |
对农村低保户对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边缘易返贫致贫人口、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4类群体,且唯一住房为C级或D级危房,脱贫户住房因灾再次受损,符合危险性房屋改造条件的计划改造1.8万户,并结合乡村振兴对农房风貌提升整治。 |
全县 |
2021-2025 |
60000 |
60000 |
6 |
乡村绿化美化工程 |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护乡村自然生态,增加乡村生态绿量,提升乡村绿化质量上开展绿化美化行动,实现村容村貌明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
全县 |
2021-2025 |
50000 |
50000 |
7 |
重点景区彩化工程 |
实施三十二梁等重点景区彩化工程,结合低产林改造、森林抚育等项目实施,建设高质量的彩色景观森林,实现“一山一片彩色林、一路一条景观带”,打造彩色景区5个、彩色景观长廊100公里。 |
三十二梁镇 |
2021-2025 |
20000 |
20000 |
8 |
传统村落保护建设 |
因地制宜保护开发42个传统村落,包括传统建筑、独特文化、地方传统等保护开发,完善提升基础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等。 |
全县 |
2021-2025 |
84000 |
84000 |
七、基础设施建设(16个) |
||||||
1 |
土地增减挂钩项目 |
在青云、元山、白衣等地实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进行拆旧复垦3200户,挂钩周转指标3100亩,配套建设聚居点及基础设施。 |
青云镇、元山镇、白衣镇 |
2021-2023 |
60000 |
60000 |
2 |
以工代赈项目 |
改造基本农田13340亩,整治塘库28座22.5万立方米、渠系配套132公里,新改建道路232公里。 |
全县 |
2021-2025 |
24000 |
24000 |
3 |
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含全域土地整治) |
实施地方投资土地整理项目50个,整治土地30万亩。 |
全县 |
2021-2025 |
50000 |
50000 |
4 |
高标准农田建设 |
高标准农田21.6万亩。全面推进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建小型集雨设施790处,衬砌渠道235km,渠系建筑物2480处;高效节水灌溉2.5万亩,建机耕路230.0km,机耕道附属设施800处;建生产路240.0km,生产路附属设施1200处,生态护埂坡面防护4300亩,技术培训1.0万人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 |
板庙镇、土兴镇、白衣镇、云台镇、三十二梁镇等18个镇 |
2021-2025 |
65000 |
65000 |
5 |
“五良”融合基地建设 |
建设5个产业发展“五良”融合基地。其中粮油2个,茶叶1个,畜禽养殖1个,水产养殖1个。粮油和茶叶种植规模1万亩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年出栏生猪5万头以上,水产养殖水面1000亩以上。建设3个“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中心”,粮油和茶叶产业“五良”融合基地各1个。配套相适应的作业装备,建设相应的设施和生产道路。达到四川省农业厅确定的“五良”整合示范片装备水平和综合作业水平。 |
全县 |
2021-2025 |
5000 |
5000 |
6 |
智慧灌溉工程建设 |
建设3个智慧灌溉园区,其中粮油育苗智慧灌溉园区1个200亩,茶叶智慧灌溉园区1个3000亩,水果智慧灌溉园区1个3000亩。配备微灌、喷灌、滴灌、增压、信息控制等设备,建设配套设施,利用手机信息和互联网平台,实现作物及时、精量、水肥一体灌溉的自动控制和远程监控。 |
三十二梁镇、元山镇、南天门管委会 |
2021-2025 |
4500 |
4500 |
7 |
智慧植保体系建设 |
以"四情"监测为依托,建设县级建设智慧植保控制中心1个,固定观测站1个,主要农经作物智能观测场15个(其中: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综合中心观测场1个,区域观测站4个;茶叶病虫中心观测场1个,区域观测站3个;花椒病虫中心观测场1个,区域观测站4个;柑橘病虫观测站1个),安装智能植保仪器设备,建设物联网系统,运用数据监测云平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升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推进病虫害测报工作信息化发展,提高监测水平和准确率。 |
同州街道、金宝街道、江口街道、响滩镇、西兴镇、驷马镇、澌岸镇、灵山镇、邱家镇、云台镇、得胜镇等地 |
2021-2025 |
1000 |
1000 |
8 |
现代畜牧产业装备工程 |
发展优质牧草基地3万亩;建设生猪、肉牛、家禽养殖数字化示范场500个,配套现代畜牧产业发展所需的智能化设施设备和产业发展道路;新建县冷鲜肉物流配送和深加工中心,配套相应设施设备。 |
得胜镇、驷马镇、灵山镇、南天门管委会 |
2021-2025 |
76300 |
76300 |
9 |
现代畜牧业良繁体系建设 |
在畜禽养殖核心镇建立畜牧养殖良种繁育基地,引进良种母牛5千头,引进良种肉牛冻精80万支,引进良种公猪1000头,引进良种母猪2万头,建设规模化二级扩繁场60个,实现幼崽供应内循环。 |
全县 |
2021-2025 |
20000 |
20000 |
10 |
水产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
新建人工增殖放流通道2个,新增2个增殖放流鱼苗培育示范基地;新建渔政码头2个,完善现代渔政管理体系,改善基础设施状况。 |
白衣镇、涵水镇、驷马镇、同州街道、云台镇 |
2021-2025 |
2000 |
2000 |
11 |
动物疫病防控网络体系建设 |
改扩建县级兽医实验室,实现非洲猪瘟、禽流感、口蹄疫等优先防治病种病原学、血清学检测诊断能力;改造提升36个镇畜牧兽医站,提高镇应对优先防治病重预防控制能力;在10个核心镇建设畜禽运输车辆清洗和消毒中心,辐射覆盖全县所有生猪养殖企业,实现县域生猪运输车辆消毒能力全面覆盖、就近清洗,有效控制疫病蔓延。 |
全县 |
2021-2025 |
80000 |
80000 |
12 |
畜禽定点交易屠宰体系建设 |
规划占地总面积200亩,建设畜禽定点交易屠宰场网络,配套检疫、屠宰、排酸、分割、冷藏冷冻、冷链运输、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实现年屠宰能力达到肉牛10万头、肉羊10万头、生猪10万头、家禽200万只的规模,建立健全县乡一体的畜禽定点交易屠宰体系 |
响滩镇 |
2021-2025 |
10000 |
10000 |
13 |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
以县域特色优势产业产地仓储保鲜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新建或改建仓储保鲜烘干冷链设施300个,仓储保鲜冷链能力达到鲜活农产品总量的60%以上,建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衔接顺畅、功能基层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有效解决农产品储藏和运输难题,实现新鲜入市、错峰上市,提高产品市场价格。 |
全县 |
2021-2025 |
30000 |
30000 |
14 |
县村庄内部道路建设 |
建设村组道路和入户道路1000公里。 |
全县 |
2021-2025 |
26000 |
26000 |
15 |
镇客运综合服务站 |
按照四级客运站标准,新建镇客运综合服务站15座 |
全县 |
2021-2025 |
7500 |
7500 |
16 |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
延伸县城三水厂管网,建成元山、凤凰、镇龙3处万人供水工程,升级改造平南规模化供水工程,改造密松林、三台等7处千人供水工程,新建29处、改造18处千人供水工程 |
全县 |
2021-2023 |
38000 |
38000 |
八、公共服务建设(13个) |
||||||
1 |
县镇村(社区)三级政务(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升级改造 |
县政务中心以及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室)阵地建设及配套设施设备升级改造 |
全县 |
2021-2025 |
7800 |
7800 |
2 |
大数据平台及县镇村智慧政务信息化建设 |
完善县、镇(街道)、村三级大数据系统(巴事办)和智慧政务信息化系统建设 |
全县 |
2021-2025 |
8500 |
8500 |
3 |
县村庄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
便民服务中心、会议室、文化活动室、村卫生室300个 |
全县 |
2021-2025 |
9000 |
9000 |
4 |
镇农业服务中心体系建设 |
阵地建设(镇龙、笔山、岩口、响滩、大寨、岳家、同州街道、金宝街道等15个镇)、办公设施设备、检测仪器。 |
镇龙、笔山、岩口、响滩、三十二梁等15个镇 |
2021-2023 |
1410 |
1410 |
5 |
平昌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 |
改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等37000平方米,建运动场及护坡坎124500平方米 |
全县 |
2021-2025 |
13000 |
13000 |
6 |
县村卫生室建设 |
改(扩)建村卫生室100个,改扩建面积6000平方米 |
全县 |
2021-2025 |
1500 |
1500 |
7 |
镇派出所业务用房 |
新建7个镇派出所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3839平方米,分功能区建设,含公安机关智能化建设 |
云台镇、邱家镇、笔山镇、土兴镇、镇龙镇、灵山镇、岳家镇 |
2021-2025 |
4300 |
4300 |
8 |
镇交警中队业务用房 |
新建5个镇交警中队业务用房,建筑面积4315平方米,分功能区建设,含公安机关智能化建设 |
板庙镇、望京镇、灵山镇、邱家镇、驷马镇 |
2021-2025 |
2000 |
2000 |
9 |
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
新建、维修运动场地,更换健身器材 |
全县 |
2021-2025 |
6000 |
6000 |
10 |
镇残疾人康复中心 |
建设5个镇残疾人康复中心及配套设施,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
镇龙镇、得胜镇、响滩镇、金宝街道、兰草镇 |
2021-2025 |
8000 |
8000 |
11 |
镇残疾人托养中心 |
建设5个镇残疾人托养中心及配套设施,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 |
镇龙镇、得胜镇、响滩镇、金宝街道、兰草镇 |
2021-2025 |
6000 |
6000 |
12 |
乡村殡仪服务站(点) |
为辖区居民提供集中追悼服务场所5个 |
佛楼镇、大寨镇、土垭镇、西兴镇、望京镇 |
2021-2025 |
2000 |
2000 |
13 |
农村公益性公墓 |
建设6个农村公益性公墓,为辖区居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服务 |
灵山镇、三十二梁镇、佛楼镇、大寨镇、西兴镇、望京镇 |
2021-2025 |
1800 |
1800 |
九、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工程 |
||||||
1 |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工程 |
巩固花椒、茶叶等特色产业建设成果,支持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质效;实施安全饮水、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集中居住点公共照明等生活设施建设;支持低收入人群务工增收,实行务工奖补;支持扶贫车间建设;落实公益性岗位政策,按需设岗,解决就近就业问题;实施雨露计划,支持低收入人群家庭学生就读中高职院校,提升就业能力;培育一批能做事、会做事、愿做事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实施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培育一批产业发展致富带头人;加强文化建设,增强脱贫攻坚文化支撑和内生动力 |
全县 |
2021-2025 |
500000 |
500000 |